三十年的漫长居乡生涯,他教导了很多学生,也写了大量的诗文。他的《芳茹园乐府》中的大部分作品,基本都是写于罢官在家的这30年间,诗文充斥了不平之气。
又由于他近在京师得地利的优势,朝野人士和社会名流频频拜访和他诗文唱和、抨击朝政,声誉鹤起之下,投到他门下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出于他门下的进士魏纯粹,字乾仲,明朝柏乡人,万历进士,由于政绩突出,已经升任为山西道监察御史。还有赵淡含等进士。
赵南星这些进士学生的品级、官位,如今已经在他之上了。
他就是周嘉谟首推的吏部侍郎人选。
周嘉谟陷入两难之地,把那些回乡讲学的人都剔除候补官员名单是一定的。但是缺额太多从哪里填补呢。
缺人愁,多人裁员也愁。
王安躺倒几日后终于爬了起来,内廷有不少事儿等着他去做呢。
东厂陆续回来的榷监税使,王安带着人见一个查抄一个。查抄出来的金银等物,登记后也不送去内廷的库房,按着新君的指使放进西六宫里。
“皇爷,直接入库吧,不然以后用西六宫还要再移动一番。”
朱由校摇头,“你让高时明带人把内廷的所有库房都盘点一遍,缺少什么他要是搞不明白,就唯他是问。”
主仆俩人看着快堆满了永寿宫偏殿的银箱子,都被震呆了。
“王安,你看看放出去的这些内监,打着皇家的名义去监矿税,最后都进了他们自己的腰包。不仅坏了神宗爷的名声,还害得朝廷不能好好地征商税。你把这些蛀虫给朕弄到东厂去,有一个扒皮一个,朕倒要看看以后谁还敢伸手。”
事情一件件地吩咐下去了,王安王安掐着名单一边合并十二监一边裁人。当他把十二监按着天子的吩咐合为五监后,宫女子的六局二十四司也报上来裁员的名单了。
“皇爷,臣反复核算了裁到最后,内监这面还是要二千多人,宫女子那边也要三千出头的。”
“为何需要这么多人?宫里才有几个皇子、皇女?”
王安咧嘴,“东六宫各宫使用的人手都加了几十个。仁寿宫那边也是这样。”
“王安啊,宫规呢?太妃该用多少人是有定数吧?多出来的人,谁超额用人谁自己养,朕是没银子供他们挥霍的。还有五郎那里,内侍和宫女子加起来不得超过十人。几个皇妹那里也是一样的规矩。”
王安低声说道:“皇女那里按制是有三十二人的。”
“哪一年的规矩?洪武年的吗?按天启年的新规矩来,二个内侍、八个宫女,以后出宫的时候都带走。”
王安诺诺退了出去。
朱由校再次产生了要换个内廷大总管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