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十一章

通往崇政殿的宫道上没有闲杂人等。

赵祯只带着贴身太监之一顺恩不急不缓地走在前头,他忽而开口,“顺恩,朕记得你是八岁入宫,那你应该还记得爹娘的样子吧?”

不好!这绝对不是一道送分题。

顺恩从庆宁宫出来就一再减小存在感,作为皇上的贴身太监,他很清楚这对天家母子的关系数月来越发紧张。

就顺恩看来,此事真怪不得皇上,皇上脾气温和性格阔达。自打他开始负责皇上起居琐事,七八年里亲眼旁观了皇上欲亲近太后而不得。

不论是日常小事,或是朝堂大事,皇上并无强硬地反驳过太后的意见。

反倒是太后,似乎从未真的满意过皇上,那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真要说就是像是长官对属下的严苛,而没有一分母亲对儿子的疼爱。

不过,这种大实话谁敢说?

顺恩可不会认为赵祯真的没脾气,“奴的脑子笨,小时候的事都记不清了,还请官家宽恕。民间常说严父慈母,又说慈母多败儿,太后娘娘严厉了些,也是为官家着想。如今,娘娘凤体有恙,难免……”

赵祯侧头盯了顺恩好一会笑了出来,“话也没错。朕不满十二,先帝便去了,太后将朕抚养大,那是既做父亲又做母亲,辛苦得很。作儿子的又岂敢责怪母亲。”

皇上,您又把天聊死了。这话谁敢接?说太后把自个也当做皇帝的父亲,往深里想就是有谋求帝位之心。

十年来,太后也确实在幕后插手朝政,哪怕赵祯已经二十多岁了,她还没有彻底放权的想法。可是数月来,太后的身体每况愈下,她想再继续握权不放,怕是人斗不过命。

顺恩低着头不敢接话以沉默相对,皇上您聪明,一定能理解奴才想表达的意思。

赵祯没为难顺恩逼其说出所以然来,他就像是不曾提问那般继续朝前踱步慢行。

有的事倘若连外人也察觉一二,作为当事人又岂会毫无感觉。

似乎从懂事的那一天起,赵祯就隐约感觉父母对他不够亲近,等他年岁渐长后心中疑惑渐增,只因不合理三个字。

刘娥并不是宋真宗赵恒的原配正妻。刘家并非朝中望门,其父虽是四川刺史,但在刘娥出生时就死了。其母带着刘娥回了娘家,等到刘娥十三四岁嫁给了银匠龚美。

后来,龚美举家迁到东京汴梁,或因生计所困,或因人往高处走,刘娥被卖给当时的太子赵恒做奴婢。

也许,年轻时的感情越受到世俗阻隔,越是变得坚不可摧。

当年,太宗赵光义不允许赵恒为一个卖入府中的歌女所惑,直接下旨将刘娥逐出太子府。

赵恒没明着与赵光义对着干,听话地娶了名门望族的潘氏为妻,潘氏没有产下一儿半女,二十出头就早逝了。他又听话地再娶了续弦郭氏为妻,却在十五年之中暗度陈仓,私下与刘娥在外相会。

等到赵光义崩逝,赵恒登基为帝把刘娥接入了宫。当然,刘娥无娘家势力支持,她也不可能入宫则身居高位,只被封为美人。

且说皇后郭氏,她先后生下过三个儿子却都接连病逝,这让她郁郁寡欢在三十出头就过世了。如此算来,连带郭皇后的三子,赵恒先头一共有过五个儿子,但一个都没能长大。他面临着死了两位正妻,膝下无子的局面。

赵恒欲立刘娥为继后,可想而知朝中反对声不断。直到赵祯的出生,这个唯一存活的皇子让朝臣们松了口,默认了刘娥的母凭子贵。

赵祯觉得不合理的地方正在于此。他父皇母后之间的事情算不得秘密,当年为了给刘娥封后,朝中是扒出了她的身世与过去。

听着那一段旧事,他的父母也称得上真爱了,那又怎么会对唯一的孩子不够亲近?

这个疑问压在赵祯的心底,一直以来都想要问个究竟。父皇过世后,他更不得母后的喜欢,十年来他对刘娥的关心往往会被认作是别有用心,今日不过是刘娥不再克制道破了她的真实想法。

为什么?难道这就是生在帝王家的宿命?

赵祯找不到答案,如今也不再强求答案。他曾也反反复复想知道自己做得哪里不够好,后来懂了做得再好再多,不被喜欢就是不被喜欢,而他的一片孺慕之情被磋磨到所剩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