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第66章 一更

果然,不出郭嘉所料,三日后荀彧后悔至极。

他苦哈哈的喝着粗糙的米酒,目带幽怨的看向郭嘉:“饮入三日醉,寻常酒水再难入喉矣。”

捧着热茶的郭嘉对他浅浅一笑。

“如今文若该知嘉如何戒掉恶饮酒水之陋习了吧?”

荀文若仰起头,吸了口气,然后缓缓吐出。

若是知道三日后寻常酒水再难入喉,三日前那三日醉放在眼前,他可还会去喝?

结论便是,他会去喝。

如此佳酿,喝一次便少一次啊。

另一边,庞统偷偷的在老师单独为他开辟的教学书斋内,正疯狂的研习万花秘笈,还有新拿到手的杂学全部套书,当然,还有两本武功秘籍以及一根万花谷专用武器,毛笔一根。

将毛笔拿到手里的那一瞬间,庞统只觉身体里面仿佛有几股气流快速窜过。

窜的他整个背脊都发麻了起来,直到平息后,他再看向武功秘籍,却发现,上面的一些画,此刻已然了然于胸。

他如饥似渴的背诵着秘籍,将那些招式牢记于心。

早晨更是早起跟着郭嘉后面先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这安然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元日那天。

阿婉早早的用红包包了个梨绒落绢包放在来拜年的庞统手里,意有所指的说道:“此乃‘梨绒落绢包’。”

“这……”

庞统倒抽一口气,杂学里面有梨绒落绢包的制作方式,可过程复杂,又缺少关键物品梨花绒落日绢,自然不可成,可如今,这梨绒落绢包却在他的手心。

传说此荷包宛如小型须弥芥子。

他攥了攥荷包:“谢谢老师。”

“小心些,莫要丢失了。”阿婉叮嘱道。

“学生知道。”

到了晚间筵席,阿婉更是大展身手,做了不少系统美食来犒赏这些人的胃。

赵云吃着冬菇藕夹,喝着冬瓜丸子汤,面前的案席上放着好烧、烧罗汉面筋,还有萝卜肉饼。

荀彧也沉默的用食。

这一顿晚餐,用的格外的宾主尽欢。

筵席用完了,郭嘉陪着阿婉回房守岁,赵云与荀彧一起往前院客房走去。

赵云一边走一边笑着摇摇头:“也不知我未来夫人可有郭夫人如此的好手艺。”

荀彧:“……”

“罢了,待来日成婚后,便让夫人和郭夫人好好学上一两手吧。”

荀彧抿了抿唇,垂下眼睑默默赶路。

心底却已然开始盘算起来。

袁绍思虑过多,却缺乏要领,做事情拖沓不果断,想要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可偏偏学的不伦不类四不像。

虽说现在还在袁绍门下,荀彧却已经筹谋着准备看看哪位主公更好了。

原本荀彧对郭嘉选择并无多大感念,顶多想着以后遇见个好主公,可以推荐一二,毕竟文人相轻,谁都不服谁,他想将郭嘉捆在身边,也得郭嘉愿意才行。

比例百分八十,防盗七十二小时。

胡老汉也跟着从门外走了进来,他是庞统的仆从,此刻自然也作为一个见证人。

阿婉缓缓的站起来。

郭嘉和荀彧的脸色也顿时变得郑重了许多,他们正襟危坐的坐直了身子,面前的矮几上面放着果酒和水果,这些酒水都是阿婉准备的,为了庆祝庞统的拜师酒宴。

赵云是个武将,此刻身上穿着浅色的长袍,看起来多了几分文气。

他瞥眼看了一眼郭嘉,小声的问道:“郭夫人身上的衣裳配饰与三郎配饰相同?”

“三郎衣裳配饰乃是夫人亲手所制,乃是万花谷常服。”

赵云点点头,勾唇笑了笑:“却是十分华丽了。”

荀彧在旁边面无表情,心底却是狂点头。

不是十分华丽,是相当华丽啊。

同样穿着精美衣裳的郭嘉笑而不语,只是暗搓搓的指了指自己的衣摆:“这些绣纹都是夫人亲手所绣,贤妻良母不过若此。”

赵云点点头,满脸认真:“待子龙娶妻后,便让夫人与郭夫人学一两手。”

“好说。”郭嘉满足的笑笑。

而另一边,走到庞统面前的阿婉,面容肃穆,眉眼在【朔雪】套的衬托下,格外的温婉秀雅。

“庞统,我万花谷虽以医术为重,可你要知道,为医者,下可医黎民百姓,上可医社稷苍生,下医疾病苦厄,上医国破山河。”

庞统闻言,心头一凛。

抬手在胸前合拢,微微拜倒:“谨遵老师教诲。”

“如此,入我万花谷,需立下誓言,我说一句,你便跟着我后面说一句,可否?”

“可。”

阿婉满意的笑了笑。

“为医者。”

“为医者。”

“须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若有疾厄来求者……”

一声声誓词,声声入耳。

郭嘉和荀彧脸色皆是一番说不出的怔然,他们皆是学子出身,都各有老师,也曾参与过别人的拜师礼,可从未如这次的拜师礼给他们感觉来的震撼,这一声声誓言,虽说立誓行医,可却每一句,都仿佛在说这个世道。

尤其是阿婉开头说的那句话。

【下医黎民百姓,上医社稷苍生,下医疾病苦厄,上医国破山河。】

国之不国,家不为家。

这个家国,它病了。

所以他们这些谋士的存在,是否就是如同阿婉所说的,是这个家国的医者呢?他们真的能承担这番重量,将这番天地的疾病苦厄全部医治好呢?

一时间,荀彧与郭嘉皆陷入了沉思。

“我来问你……”阿婉听着庞统口中那一句句熟悉的誓言,眼圈红了,声音也颤抖了起来。

她吸了口气:“你是否愿意终生遵行此誓,正式成为我万花谷弟子?”

庞统看着阿婉那骤然红了的眼圈,不知为何,心底也是酸涩难言。

他缓缓拜倒,用同样颤抖的声音说道:“学生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