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比猴子还精,没求到主抓屯田试点这样又省力有讨好的差事,立刻就想到整顿官制这个差事也是一个肥差。官员们的品级普遍都要下调,文官也好,武将也好,只要自己将这个差事求下来,还不都得看自己的脸色?
可惜的是,在座的没有一个人比他笨。
孝帝笑了笑道:“不能协助大辽对夏出兵,这事总不能回绝的太生硬,毕竟若是没有大辽的支持,最起码大汉的骑兵没那么容易建立起来。卢老的提议就算了吧,为了大辽搭上朕一个最信赖的大臣性命,大辽还不够格。不过怎么也得派人去和耶律雄机解释一下,就说我大汉刚经历过两次叛乱,实在没有能力出兵。这事总得找个八面玲珑的人去做才成,既能保证不出兵还要让耶律雄机挑不出理来,难啊。”
他掰着手指头说道:“老九要筹备裁撤新军和训练精兵的事,脱不开身。卢老年纪太大了经不起舟车劳顿,再说军机处的事还指望着他多出出主意。裴浩,你这个人刚直有余却不会迂回,去了大辽说不通耶律雄机搞不好再被他砍了脑袋,得不偿失。还有谁能替朕分忧?唉……难啊,这满朝文武,资历够的能力不够,能力够的却又畏首畏尾。”
话都说到这份上,就差点候申的名了,他还能继续装傻?
“臣愿意为陛下分忧,到大辽走一趟。”
候申硬着头皮说道。
孝帝眼神一亮,装出一份欣喜若狂的样子道:“候申你若是肯去,那就再好不过了。朕记得你和大辽上次派来的使臣萧栾关系很好,现在那个萧栾已经成为耶律雄机的心腹幕僚,有他帮你说话,你这差事也好办一些。论能力,论人脉,这趟差事非你莫属啊。
候申感觉自己心里比黄连还苦,但他还能说什么?
“臣定不负陛下重托!”
孝帝哈哈笑道:“嗯,这样也了了朕一桩心事。至于周延公,还是调回京师进军机处来吧,这个人能力还是有的。至于主抓庆州府屯田的官员,朕记得前阵子周延公大力保举过一个人,是平安县的县丞,叫……”
卢森提醒道:“叫谢焕然,是江南谢家的子弟。”
孝帝一拍脑门道:“嗯,谢焕然,朕明明记得这名字的。周延公既然大力的推荐他,那这个人看来还是有一定能力的,而且这次平叛他跟着周延公也没少出力,朕还想着怎么安排他呢。这样吧,给他一个庆州郡丞的职务,屯田的事就交给他,让周延公在庆州多停留半个月多指点指点他,然后就回来帮朕!”
卢森不等有人反对,立刻说道:“臣这就拟旨!”
“关于屯田,可以先在庆州建立几个试点。庆州刚经历过一场大战,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百姓们的心还没有踏实下来,若是屯田的效果好也能让他们安生下来。欧阳专一家在庆州就占了上万亩好地,除去赏赐有功将士和分给灾民的,现在还空着三千多亩荒地。以五百亩为一点,可以先在庆州建立六个屯田点,拨两千壮丁过去开荒,还可以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家人一起干,没有工钱但朝廷负责一天两顿饱饭,估计着应该有不少人愿意跟着,这样也能稍微缓解一下灾民的情况。”
卢森将刘凌的话题揭开不说,再次将议题回到屯田上来。
“还可以用劳动换粮食和种子,只要那些壮丁的家人干活卖力气,可以根据表现按出工多少来换给他们食物和粮种,表现出色的还可以给他们一块私人的田产,有了饭吃有了自己的地,这就是有了希望,能带动百姓们安居乐业。”
候审补充道。
裴浩接着说道:“朝廷可以大力的扶持这几个作+为榜样的屯田点,即使……即使他们没有做出太好的成绩来,朝廷也可以给他们一个拿得出手的成绩!只要能带动新军中那些打算赖在军队里混饭吃的人,朝廷就算多付出一点也值得。”
他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也算是对卢森和候申两个人所说的补充。
孝帝点了点头道:“裴浩这点提的好,百姓都有盲从性,大家都说好,即便他没有见过也会跟着说好。正如前阵子欧阳专的叛乱,大部分百姓都不知道造反是怎么回事,光凭着欧阳专开出来的一个口头承诺就就跟着谋逆。他们甚至都没有想到一旦失败了自己有可能死无全尸,光幻想着推翻了朕就能过上好日子!”
孝帝说到这里语气有些硬,显然对百姓的无知感到无奈和气愤。
刘凌说道:“陛下,百姓们不傻,他们只是被逼的活不下去了而已。”
他不同意孝帝的看法,因为他比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要清楚的知道,历朝历代五千年历史,凡是将百姓看做傻瓜的统治者最终都会走向覆灭。靠世家大户的支持或许能谋江山,可是没了百姓的支持拿什么来守江山?
“陛下,百姓们之所以反,不是因为他们愚昧无知,而是因为他们看不到未来生活的出路。欧阳专紧紧靠着一个空头许诺就能顷刻间聚集十数万的人马,其原因不过是他让百姓们看到了希望而已。不管这希望是否能变成现实,他们都愿意用付出自己的生命去争取。《孟子?离娄上》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简而言之,即是七个字,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凌叹道:“正如裴大人刚才说的,朝廷只要让百姓们看到希望,哪怕这希望实现起来十分的艰难,百姓们也会心甘情愿的去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而努力。他们的要求很简单,能吃饱饭而已!”
“得民心者得天下!”
孝帝喃喃的复述着刘凌说的话,然后对刘凌歉意的笑了笑道:“是朕太自以为是了,总觉得朕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百姓的事,而百姓却做出对不起朕的事,虽然朕没有计较他们但是心里还是觉得错在百姓而不在朕,朕原谅了他们是朕的宽宏。现在想想,朕真是自欺欺人。若是朕给了百姓们安稳康宁,谁又愿意颠沛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