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七、七夕射月

上品寒士 贼道三痴 4505 字 9个月前

“啊呀娘子,菲予小娘子要吃乳了。”因风赶紧将小菲予递给谢道韫。

谢道韫看了陈操之一眼,脸一红,有些迟疑,只呜拍着小菲予,不肯解衣。

因风“格”的一笑,让车夫停车,她下去了,与柳絮她们同车去。

陈操之低笑道:“赶紧喂乳,菲予哭得伤心啊。”

谢道韫伸右手修长食指,虚点了一下陈操之,眼眸一横,这才微微侧过身给小菲予喂乳——

嗯,看着大才女撩衣喂乳,真是妙趣横生,陈操之感叹道:“阿元瘦弱,我原担心你奶水不够小菲予吃,想着另觅乳母呢,未想你味浓量足,把小菲予喂得又白又胖,当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谢道韫“嗤”的一笑,岔开话题道:“陈郎,那李静姝想让桓玄与我家芳予联姻,只恐麻烦不小。”

陈操之道:“只是空头允诺,到底要不要这门亲事,以后再看,难道还反悔不得了吗!”记起王珣之事,便对谢道韫说了。

谢道韫道:“王元琳才智高华,但太过傲气,不过名门子弟大都如此,刘尚值他们以前不也说我和幼度傲慢吗。”

陈操之一笑,说道:“王元琳对润儿甚是用心,但却没有机会向你我那样有长期交往的机会,我亦不知道此事能偕否?而小盛,恐怕是与润儿无缘了。”

谢道韫想着自己与陈操之相知相恋的往事,微笑道:“泾河公孙树下那样的竖笛曲,人世间哪能时时得闻。”又道:“小盛只有另觅良配了。”

陈操之轻叹一声,转而道:“三年前我与安石、祖言公说了三姓联合往信安、邵武开荒辟地之事,前日又再说起,明年应该可以实施了,我自邺城带回的五万金,有三个用途,其一就是用于募集人手、组建私兵南下开荒;其二是用于水利通航,我想打通钱唐至京口的水道,这样既便于灌溉,长江的航船也可以直达钱唐;其三是在明圣湖东面的海岸建一个海港,造巨舟通海运,这亦是为家族后路计,狡兔三窟嘛。”

谢道韫道:“好,我会尽力助陈郎做好这三件大事的。”

……

七月十八,陈操之一行四百余人赶回钱唐陈家坞,在吴郡求学的陈宗之已于七月初回到钱唐,陈操之见十七岁的宗之长身玉立,风仪绝佳,考问其儒玄经典,应答如流,宗之游学数年,性情亦渐开朗,不似儿时那般拘谨——

二十三日,陈氏族人在玉皇山陈氏家庙举行了盛大的祭祖典礼,陈操之又领着妻儿到父母坟前祭拜,陈母李氏的陪嫁丫环英姑现已年近六旬,老眼昏花了,见到陈操之,欢喜得直抹眼泪——

老族长陈咸白发苍苍,身体已衰老不堪,见长子陈尚和十六侄陈操之携妻带子回来,极是欣慰,七月二十九,老族长陈咸含笑而逝,陈尚、陈操之等人虽然伤感,却不甚悲戚,老族长陈咸寿过七旬,亲眼见到家族兴旺,此生无憾事。

陈咸的葬礼极其隆重,隆重主要是指吊客如云,会稽、吴郡、新安、东阳数郡的士庶大族皆派人前来助葬吊唁,远远近近,吊客万人,昔日袁绍丧母,归葬汝南,会葬者三万人,袁氏四世三公,而钱唐陈氏只是新兴大族——

依陈咸遗嘱薄葬,不设石椁、不以金玉随葬,封树亦简仆。

陈尚依制要守丧三年,陈操之作为侄子,也要守大功之礼,服丧期为五个月。

远在建康的皇帝司马昱闻知陈操之要为伯父守丧五个月,不禁大为着急,即下诏命,夺情起复,召陈操之回建康,诏命于八月二十一日便送抵钱唐——

七十七、七夕射月

“佛门左太冲”支法寒现为东安寺住持,陈操之此次回乡祭祖,特意与冉盛等人迂道前往东安寺吊祭支道林塔墓,得闲与支法寒在禅堂谈玄论佛、追忆叙旧,五年前陈操之初入建康,在句容花山遇到同为探访宝珠玉兰的支法寒,以“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赢了支法寒的一匹马,那时陆葳蕤还在横塘等待陈操之的到来、谢道韫还在乌衣巷清谈拒婚——

说起往事,丑和尚支法寒呵呵笑道:“那日在乌衣巷,袁子才邀小僧为其助谈,陈檀越却为谢家娘子助谈,当时小僧以为是偶然,不料却是预谋,哈哈,陈檀越与谢家娘子联手,除非佛祖现广长舌相,不然谁能辩得过你夫妇二人!”

陈操之亦笑,说道:“实是偶然,并无预谋。”

支法寒道:“十二因缘,七受八爱,虽非预谋,亦有宿因。”

陈操之今日来东安寺,另有一件重要之事,问道:“寒道人传佛法,颇以抄写经书为苦不?”

支法寒道:“立志弘法,不以为苦。”

陈操之道:“应是虽苦而甘之如饴吧,我有一方便法门,不知寒道人可愿与闻?”

支法寒眼睛一亮,忙道:“请讲。”

陈操之引着支法寒走到寺外那两块碑记前,这就是当日陈操之在寺壁上书写的“菩提本非树”这禅宗二偈,还有王献之的“片片仙云”四个擘窠大字,支道林从郯县请来碑刻名匠吴茂先将壁上大字镌刻在石碑上,以期流传永久——

陈操之问:“颇有信众来此拓印碑文否?”

支法寒笑道:“拓印者甚众,小僧恐油墨沾染伤了碑刻,年初开始禁止俗众拓印。”

陈操之道:“我的方便法门就是从这拓印碑刻而来,寒道人立志弘法,而一般信众想要得到一部佛经很难,传抄不仅费时费时,而且难免有错失,致使佛义乖谬,道人何不集能工巧匠,雕木刻经,百字为一版,即如《金刚经》共需五十余版,然后拓印之,千余部经书可得也。”

支法寒瞠目惊喜,又踌躇道:“这果然是方便法门,只恐耗费不赀。”

陈操之命左右以百金献上,百金就是一百斤黄金,两汉时一金约值万钱,但自魏晋以来,战乱频仍,黄金散失,东晋的一斤约等于后世三百五十克,较汉时的二百五十克为重,所以东晋时一斤黄金已值一万五千钱,百金就是一百五十万钱——

陈操之道:“雕版印经不是一年半载就能成功的,请寒道人集能工巧匠多多尝试,这可是无量功德。”

支法寒喜得高声念佛:“陈檀越开此大福田,当获无量胜果,小僧当宣扬陈檀越此慧心善举。”

陈操之赶紧道:“名声在外,谤亦随之,我别无所求,只求寒道人莫要对人宣称这雕版印经法是我所传,切记切记。”

陈操之之所以放弃在陈家坞开印书坊,就是因为书籍普及首先损害的是士族的利益,将动摇九品中正制的根基,这比桓温篡位更让世家大族无法容忍,魏晋之际,普及书籍的社会基础尚未形成,贸然激进无益于国家,适足以取祸,陈操之虽有推进革新之心,但也只能循序渐进,历史上雕版印刷技术的出现首先就是用以印制佛经的,他现在提早三百年让此雕印术借支法寒的名义流传,既然能印佛经,当然也就会有人来印儒玄书籍,那时书籍流传,民智渐开,就不是士族阶层能遏制的了,陈操之现在是属于士族阶层,本应维护本阶层的利益,但他有着超脱于自身阶层之上的觉悟,知晓大势,庶族地主的势力正逐渐增强,与其堵不如疏,要让庶族精英也有仕进之途,他要尽己所能避免社会出现剧烈动荡——

支法寒听陈操之说得郑重,以为是陈操之不欲声名太盛,这也是不为天下先的老子真义啊,当下答应决不借陈操之名义行此雕版印经之举——

出了东林寺山道,陈操之吁了口气,将雕版术传给支法寒了却了他一件心事,其实他关于雕版印刷所知甚少,寥寥数语而已,但只要有这种创意和足够的钱物支持,支法寒及其工匠肯定能成功印制出中国第一部书籍。

……

陈尚已有三年未归钱唐,年来老父身体欠佳,所以这次便向皇帝司马昱告假,带着妻儿与十六弟一道回乡省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