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操之与来德沿窄窄山径拾级而上,山道两旁树木交错如盖,森森荫凉让炎日当头的暑气全消。
山路数转,只见道院三楹掩映在葱笼林木间,一个垂发童子在院前石墩上打盹,被陈操这主仆二人惊醒,开口便道:“吾师不在,俗客请回。”
陈操之道:“敢问尊师道号?”
那童子见陈操之清朗俊美,年龄又比他大不了几岁,顿生好感,答道:“吾师道号抱朴子。”
陈操之一愣:“抱朴子?抱朴子就是葛洪啊,东晋著名的道士,精于医药和丹术。”
陈操之举目四望,蓦然醒悟,他现在所处的山岭就是葛岭,葛洪晚年曾在此隐居炼丹著书,五十卷的《抱朴子》巨著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陈操之平静了一下心情,对那童子道:“我慕尊师之名,从陈家坞来访,请代我通告一声,好吗?”
童子摇头道:“不骗你,吾师真的不在,他去那边山上采药了。”
陈操之道:“那我就在这里等尊师回来。”
那童子也不知道请陈操之进道院坐,只在松下相陪,来德往道院里看了看,道院廊下坐着一条大汉,身材魁梧,但似乎是个聋子,对外面的动静不闻不问。
等了近两个时辰,不见葛洪归来,而日已西斜。
童子有些过意不去,道:“你们先回吧,吾师也许今日不回来了,他会顺便到山那边访友。”
陈操之怕母亲担心,只好起身,向山下走了几步又回头,向道童借了纸笔,用秀拔的行楷写了二十个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抱歉,更晚了,小道一直写到现在。
五月初一晌午,来福、来圭、来震父子三人各驾一辆牛车来接陈操之叔侄、还有小婵、青枝二婢回陈家坞,西楼陈氏只有一辆专供载人的牛车,来圭、来震驾来的牛车是陈母李氏向东楼和南楼借来的。
丁幼微一手牵着一个孩儿,笑容虽美,但难掩落寞之情,欢短愁长,美景易逝,母子三人五日的温馨相聚眨眼即过,虽然九月初可以再见,但想想还有四个月一百多个日日夜夜,心里就觉得痛。
在别墅侧门前,两个管事躬身道:“娘子,就送到这里吧,家主吩咐过的。”
陈操之怕丁幼微太难过,微笑道:“嫂子,你等着,看下次宗之和润儿会给你送来什么礼物。”
宗之、润儿齐声道:“娘亲,我们一定会用功的。”
丁幼微蹲下身将两个可爱孩儿搂在胸前,亲吻着,含泪带笑道:“你们两个要乖,听祖母和丑叔的话,不许挑食,知道吗?”然后亲手将两个孩儿抱上牛车,直起身来对陈操之道:“小郎,九月再见。”
陈操之恭恭敬敬一揖:“拜别嫂子,嫂子珍重。”
小婵、青枝两婢也眼泪汪汪地道:“拜别娘子,娘子多保重。”
小婵又道:“娘子放心,我和青枝去,定会侍奉好老主母、照顾好宗之、润儿的,娘子也要开怀舒心一些,莫要自苦,若九月宗之、润儿来,看到她娘亲脸色红润、愈加美丽了,可知有多高兴呢!”
小婵伶牙俐齿会说话,丁幼微不禁展颜微笑,离情被期望冲淡了许多。
陈操之跟在牛车边走出很远,道路即将转折,回头望,那门前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下,嫂子素白窈窕的身影还在朝这边翘首凝望。
牛车上的润儿突然带着哭腔问:“丑叔,为什么离别让润儿这么难过?不是还能见面的吗,可是润儿就是很难过,为什么,丑叔?”
世道艰危,情义可贵,所以古人尤重离别,连六岁的小女孩都识得离别之苦,可是陈操之却不能回答润儿这是为什么?却道:“宗之、润儿,丑叔教你们背诵一首诗吧——”
于是,南行的道路上便响起稚嫩的诵诗声: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经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