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身世之谜

嫡女华第 彩田 6824 字 9个月前

怪不得从小到大每次提起自己的娘亲的时候,周围的人全都讳莫如深。谁也不敢多说一句。

怪不得谯国桓氏作为自己的外家,外祖父桓奇却从来对自己这个外孙不闻不问。而对三皇子却是极为亲近,寄予厚望。想来桓奇当年认下这个异国公主为义女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吧!

怪不得自己的瞳色并不像别人一样,是全黑的,细看之下有着微微的琥珀色。自己的母亲竟然是北燕公主,原来自己竟有一半的血统是胡人……

胡人?呵呵……

怪不得皇伯父对他那般好,把他当作亲儿子一样看待,原来自己的母亲,竟然是当初皇伯父的心上人!

庾璟年的心里翻起了滔天巨浪,没有人知道,他的一只手正缩在衣袖下面微微发抖。强烈的自尊心逼着他保持着克制,不让自己在张士德跟前失态,可毕竟修炼太浅,脸色的巨变还是瞒不过这个油滑的老太监。

张士德心里暗叹一声,他也知道庾璟年这些年来自认为汉人正统,瞧不起北胡,又曾领兵与北胡作战,所以一时之间无法接受自己是半个胡人的事实。

当然,更大更惊人的真相,他还没有说出口呢。

其实三皇子听到这里,已经猜到了大概:“那么,父皇对文安县主?”

张士德点了点头:“文安县主和玉珍公主有四分相像,尤其是那样的高洁犹如青松般的气质。”

三皇子还有一个问题不解。“为什么这件事,我母妃丝毫不知晓。”慕容雅毕竟是名义上的桓奇的义女,桓淑妃的妹妹,怎么桓淑妃反而对此事一无所知?

张士德道:“其实道理很简单,淑妃娘娘在荆州长大,她嫁入皇宫的时候,此事早已尘埃落定,因为这并不是什么光彩之事,所以太后和皇后全都下了噤口令,谁也不敢在宫中提起,淑妃娘娘不知道这些也不奇怪。”

这下子,庾璟年和三皇子全都明白了。皇帝钟情于慕容雅,只是一直未能娶她为妻,如今骤然见到沈沅钰和慕容雅有四分神似,这才有了纳她为妃弥补遗憾的想法。

庾璟年至今已有二十岁,也就是说皇帝钟情于慕容雅的时间至少是在二十年前了,这么说来,皇帝还真够长情的。

这么说来,想要劝阻皇帝放手,真是谈何容易啊?

三皇子没想到事情这样复杂,一时之间只觉得茫无头绪。便道:“不管怎么样,如今这件事闹到这样的地步,就算父皇得偿所愿,将文安县主纳入皇宫,虽然她是宁德长公主的干外孙女,毕竟也是差着辈分的,成与不成,父皇的名声总要受些影响,想来皇祖母也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张大总管常年跟在父皇的身边,对他的性子十分了解,可有什么好的法子阻止这件事的发生。”

张士德苦笑道,三皇子说得冠冕堂皇,好像一切为了皇帝着想,其实还不是想从他这里套套话。

“其实皇上对于该不该纳文安县主入宫这件事上,也一直犹豫不决。一方面陛下想要弥补当年的缺憾,可另一方面,却又觉得这样做有些对不起玉珍公主。不过他得知外头的谣言后,更是大发雷霆。在勤政殿中大骂旻文太子。”

单是这一句话,就给了三皇子和庾璟年十分重要的信息,两个人不由都是精神一振。

张士德道:“战国时,吕不韦游说安国君立子楚为秦王,因为华阳夫人是楚人,吕不韦便让华阳夫人的姐姐身着楚服,对其进行规劝,最后终于得偿所愿,将子楚立为继承人,这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

话说到这里已经非常明显了。三皇子起身一揖,“多谢张大总管提醒。”

张士德道:“当年玉珍公主一曲霓裳羽衣舞,曾令陛下倾倒不已。”说完这句话,他便起身告辞。

三皇子将张士德送出门去,直到他回来的时候,庾璟年还痴痴地坐在那里。三皇子知道今天的消息对庾璟年的刺激太大了。

他走上前去,轻轻拍了拍庾璟年的肩膀,柔声宽慰道:“老五,振作起来!”

庾璟年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双目一片赤红,嘴里喃喃道:“我是胡人,我是半个胡人!”他忽然一把抓住三皇子的肩膀,他用力极大,三皇子只觉得肩头剧痛,不过他理解好兄弟此时的心情,心中只有对庾璟年的怜惜之情。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

那时候胡汉泾渭分明,汉人一向以自己优秀的血统自傲,向来看不起胡人,哪怕是鲜卑慕容这样的皇族,在汉人看来也是落后野蛮的民族部署,所以哪怕是旻文太子才华盖世,汉人仍可认为他是茹毛饮血的胡族,而自认高他一等。

庾璟年也一向以纯种汉人的身份而自傲,如今忽然告诉他他有一半的胡人血统,就像乔峰得知他是契丹人一样,他怎么可能冷静的下来?

三皇子拍着他的肩膀:“老五,不管你是胡人也好,汉人也好,你都是我的好兄弟,三哥永远把你当成知己,愿意把后背交给你!咱们之间的兄弟之情,是永远都不会变的。”三皇子说得十分真诚动情,若是搁在平时,庾璟年定会被他肉麻出一身鸡皮疙瘩,现在只觉得眼眶一热,内心异常感动。

三皇子像哄孩子一样哄着他,“好了好了,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你别想太多了,何况眼下当务之急,是想想怎么把文安县主这件事解决掉。可没功夫在这里伤春悲秋。”

庾璟年颓然坐回了椅子上,“我如今这样的身份,沈家怎么可能将女儿嫁给我,三小姐又怎么可能再愿意嫁给我?”那时候各大世家极重华夷之防,汉人瞧不起胡人,觉得嫁给胡人就像是嫁给了野蛮人一样。四大门阀都是纯正的汉人血统,若是知道庾璟年有一半胡人血统,的确是没人愿意将女儿嫁给他。

三皇子叹了一口气,道:“文安县主深明事理,我想她不会嫌弃你的出身的。”话虽是这样,但是到底也有几分不敢确定。

到了含凉殿,自然要先去拜见桓淑妃。在正殿门口,三皇子仔仔细细检查了一遍自己的衣着和配饰,比见皇帝更要仔细了三分。桓淑妃是三皇子的生母,但是对三皇子管束的却极为严厉,三皇子但凡有一点儿不周到的地方,桓淑妃也要训上他半天,可见桓淑妃望子成龙之心切切。

故此两人虽是母子,却绝无一般母子的亲近之情。

桓淑妃早就知道儿子和外甥要来,已经收拾妥当,在宫室内正襟危坐。

三皇子和庾璟年连忙上前给桓淑妃见礼。桓淑妃容色淡淡的,丝毫没有看见儿子和外甥的喜悦之情。先给庾璟年赐了座位,倒叫三皇子站着,母子两个就在偌大的宫室内一问一答起来。

桓淑妃不大问儿子的饮食起居,倒是对他的学问以及差事十分上心。三皇子虽然在外头开了府,不过皇帝还是给他安排了不少功课,他还要时不时地进宫来到上书房听老师们给他讲课。

母子两个一问一答,全都恭谨守礼,不像是母子,倒像是君臣。

桓淑妃当年未嫁人之前,乃是建康有名的才女,这一番问答,只问得三皇子都出汗了,这才罢了。

三皇子这才被容许坐下,他冲着庾璟年忍不住露出一个苦笑来。庾璟年安慰性地点了点头。桓淑妃性子清冷,为人又追求完美,当她的儿子的确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刚坐下喝了一盏茶,外头一个小太监进来通禀道:“张士德张公公来了。”

三皇子面上就是一喜,庾璟年看得清楚,心里微微感到诧异。

面对这个宫里人人巴结的总管太监,桓淑妃却是丝毫不把他当成一盘菜,“叫他进来吧。”她是谯国桓氏嫡女,就连羊皇后都不如她的出身尊贵,自然不必将一个太监看在眼里。

不一会儿含凉殿的总管太监就引着张士德进来,“见过淑妃娘娘!”张士德先是给桓淑妃请安,接着又见过了三皇子和庾璟年。

桓淑妃连眼皮都没有抬,闲闲地摆弄这自己的红宝石护甲,淡淡问道:“张公公是大忙人,冷不防地到我这含凉殿来,可是陛下那头有什么事情吩咐?”

张士德恭恭敬敬地道:“回禀娘娘,交州刺史张琼进献了几筐最新鲜的荔枝过来,皇上让奴才给各宫送些过来,让娘娘们也尝尝鲜。”说罢摆了摆手,就小太监抬着一筐荔枝走了进来。

桓淑妃连眼皮都没有抬:“这么点儿事,还有劳动张公公大驾走这一遭,真是有劳了。”

张士德久居宫中,自然知道桓淑妃的脾气,倒也没有生气,只恭敬地道:“这些都是奴才们的本分,可担不起‘有劳’这几个字。”

桓淑妃笑道:“罢了,既然是张公公送来的,就收下吧。张公公回头也待本宫谢过陛下。”说完这句话就起了身,“张公公是贵客。不过本宫有些倦了,前几天太后刚刚赏下明前的龙井下来,皇儿就待我招呼张公公喝杯茶再走吧。”

三皇子恭敬地起身答应了。

众人送走了桓淑妃,三皇子伸手作了一个请的姿势,笑眯眯地道:“张公公,请吧!”

三皇子、庾璟年和张士德三人便去了旁边的一个小室。进了这间小室,总管太监亲自取了明前龙井沏好,给每个人倒好了茶水,这才带着所有侍候的人全都退了下去,并且关好了小室的门。

三皇子神色便便立刻凝重了起来。

张士德苦笑起来:“三殿下到底有何吩咐,请说吧!”

庾璟年已经震惊到说不出话来了。张士德是皇帝身边第一信任之人,什么时候变成三皇子的人了?要知道张士德跟在皇帝身边几十年,皇帝的事情哪一件他是不知道的?多少阴私之事皇帝都是交给张士德去做的,皇帝的心思他也是最清楚的。

只不过平日里,张士德十分低调,简直就是一个锯了嘴的葫芦,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谁也休想从他嘴里套出一句半句关于皇帝的话来。也正是因为如此,皇帝才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信任他。

若是他真的成了三皇子的人,那对于三皇子登上皇位简直就是最大的助力了。

庾璟年毕竟也是才智高绝之辈,立刻看出来张士德对于这件事的排斥和不情愿。张士德已经道:“三殿下,说完了这件事,奴才可就还完了淑妃娘娘和您的这份人情了。从此以后奴才也就心安了。”

庾璟年听得一头雾水,却压下心中的疑惑,并没有多问。

三皇子苦笑道:“张大总管尽管放心,从此以后再不敢劳烦张大总管。”

张士德脸色这才好看了一点儿:“三殿下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吧。”

三皇子道:“本宫想知道,父皇不是亲近女色之人,为何独独对文安县主这样上心,这里头可有什么缘由?”

张士德露出一个“你们果然是要问这个问题”的表情,他长叹了一声,缓缓道:“此事说来话长,乃是宫闱之中一件天大的秘密,甚至连淑妃娘娘都并不知晓。而且此事牵扯到了五爷的身世,老奴本不该说的。”

庾璟年神色微变:“牵扯到我的身世?”

张士德道:“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