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大典

“更何况,瞧殿下这举动,分明没有嫌弃哥儿。”

“主子生下了哥儿,何愁往后不能替殿下生下个健康的儿子呢,主子可要振作起来,不能一味的伤心了。”

王才人听了,眼中闪过一抹坚定的神色,对着沈嬷嬷道:“嬷嬷说的对,往后的路还长,只要有殿下的恩宠,又何愁生不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主子能这样想,皇后娘娘也能放心了。”看着自家主子坚定的神色,沈嬷嬷心里头终于是松了一口气。

她真怕自家主子沉浸在痛苦中,再也走不出来,白白便宜了郭氏去。

沈嬷嬷想了想,将昨晚在清竹苑里发生的事情全都说了出来。

王才人听着,不由得捏紧了拳头,指甲刺进手心里,却是感觉不到疼痛。

皇后和殿下赏赐了王才人不少东西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东宫。

郭氏听了脸色难看的坐在软榻上,冷声道:“殿下倒真宠着那贱人。”

“娘娘别生气,殿下再宠着她,那孩子也是个残缺的,成不了气候。”

孙嬷嬷最会揣摩郭氏的心思,一句话就说到了郭氏的心坎儿里。

郭氏的脸色缓和了几分,看了站在那里的孙嬷嬷一眼,竟是露出了一分笑意。

“你倒是看得明白。”

“不是奴婢明白,而是娘娘身在其中,没有奴婢这个旁观者看的清楚。”

郭氏听了,点了点头。

“去,去库房里挑些布料首饰,送到清竹苑去。”

她如今更要做足贤惠的样子,将王才人和她那孩子照顾的好好的。

郭氏说罢,看了孙嬷嬷一眼:“本宫的意思,你可明白。”

孙嬷嬷笑了笑:“娘娘放心,老奴这就交代下去,让下头的人好好照顾王才人,什么东西都先紧着清竹苑。”

郭氏听了这话,满意的点了点头。

秦姝听到这事情的时候,并未觉着惊讶。

楚昱泽这样做,她早就料到了。他不会因为一个残缺的孩子而冷落了王才人,反而会愈发的宠着她。

秦姝看了看窗外,院子里的米兰花开的很好,清香四溢,香气隔着窗户飘了进来,好闻的很。

日子过的很快,转眼就到了新帝举行登基大典的日子。

秦姝站在窗前,听着远处传来的乐声,嘴角不自觉勾了起来。

银杏站在那里,看着自家主子满脸笑意,一点儿都不见担心的样子,无奈的摇了摇头。

早就知道,自家主子是个心大的。可到了这个时候,东宫里除了郭氏以外,哪个女人不提着心。

只有自家主子,一点儿都不担心,银杏很怀疑她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殿下登基,郭氏这个太子妃自然顺理成章成了皇后。

东宫里余下的人,就是王才人,韩氏,曹氏,如氏,葛氏,还有自家主子了。

若论出身,自家主子实在比不上王才人、韩氏和曹氏。

银杏心里不是没有担忧,可转念一想,想到主子替殿下生下了两子一女,殿下对三个孩子又是极为疼爱,心里头又踏实了几分。

这一天,楚昱泽举行了登基大典,改年号为乾德,祭告宗庙、社稷,并依照祖制,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尊皇后和生母恭妃为皇太后,入住寿康宫和庆寿宫,并将太子妃郭氏立为皇后。

王才人生下个残缺儿子的事情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后宫,皇后听到这消息,气急攻心,当即就摔了一套上好的官窑青花瓷茶具。

“没用的东西,连个孩子都保护不了。”

她在宫中这么多年,深知那孩子残缺,定是在腹中的时候被人给害了。

整个东宫,有本事做这样手脚,又不留把柄的,除了郭氏不作他想。

曹嬷嬷使了个眼色,连翘忙上前将碎了一地的茶盏收拾干净,福了福身子,退了下去。

“娘娘纵是生气,也要顾及自个儿的身子。”自家娘娘前些日子哭灵哭了几日,晕倒了两回,太医说让好好将养几日。

谁也想不到,娘娘盼了这么久,终于等到王才人给殿下生了个儿子,那孩子却是个先天兔唇。

若是寻常百姓,这点儿小小的缺陷并不碍事,可到了这皇宫里,这样的缺陷足以致命。

她深知,这孩子以后除了皇家的富贵,其他的东西怕是什么都够不到了。

皇后听了这话,只重重叹了一口气:“本宫不是生气,本宫只是觉着太可惜了。”

若是个女儿便也罢了,如今生下个儿子却有这样的缺陷,哪里能不心急。

“娘娘,好在殿下看重才人,让人好好照顾那孩子。奴婢听说,殿下为着此事,还特意吩咐了太子妃。”

昨晚上的事情她早就派人打听清楚了,自然知道郭氏是安的什么心。

她也不想想殿下对才人看重,那孩子又是殿下的亲子,虎毒不食子,殿下岂会将自己的儿子都害了。

虽说生下个有缺陷的孩子传出去不体面,可有王氏一族和娘娘护着,那孩子又能受什么委屈。

正说着,就听到外头一阵脚步声,连翘走了进来。

“启禀娘娘,吴太医到了。”

皇后看了连翘一眼,面无表情道:“让他进来吧。”

吴太医昨晚在清竹苑候着,那孩子他是看过的。

连翘得了吩咐,转身退了出去,很快就领着吴太医走了进来。

“微臣给皇后娘娘请安。”吴太医一进来,就跪地请安。

吴太医在太医院多年,对于宫中的事情也清楚的多,心里头清楚皇后为何传他过来。

“起来吧。”

“谢娘娘。”

“你可知道本宫为何传你过来?”

“微臣”吴太医迟疑了一下,开口道。

不等说完,就被皇后打断了:“本宫只问你一句,那孩子可能治好?”

事情已经到了这样的局面,一味的生气惋惜只是徒劳。

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将那孩子治好。

听着皇后的话,吴太医面色变了变,眼中闪过一抹凝重。

“娘娘,微臣”吴太医面色迟疑,眼中带着几分紧张。

皇后笑了笑,道:“太医有什么话,尽可直说。”

“古有《疡医大全》记载,整修缺唇,先将麻药涂缺唇上,以一锋刀刺唇缺处皮,即以绣花针穿丝线订住二边皮,然后擦上调血之药,日内不可哭泣与大笑,又怕感冒打噱,每日只吃稀粥,肌肉生满,去其丝线,即合一唇矣。”

“太医的意思,是还有一线希望?”听着吴太医的话,皇后的心里头生出一丝希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