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进击(一)

与脱温不花一样,他的第一感觉也是宋人不可能那么快就拿下占城,新附军虽然归附没有多久,可他们的家属全都在荆湖,忠诚度不比汉军差,怎么也应该坚持到自己的到来,接到消息的第二日,脱温不花所部骑军就上了路,这是他能做出最快的反应了,与此同时,另一支汉军则沿半岛的下半部,大张旗鼓地进军,做出了进一步迷惑宋人的迹象。

而他的主力,为数十二万左右的这支大军,还要经过一番休整与收拢,是否继续救援行动,还要视前方的进展来定,对于广西路的宋军,阿里海牙自认比任何人都有清晰的认识,因为在他的旁边,就坐着云南行省中丞赛赤典·赡思丁,一位老而弥坚的封疆重臣。

“这支宋人不一般。”赛赤典说着一口拗口的汉话,阿里海牙也习惯性地用汉话答他,两人都忘记了,更便捷的交流方式,突厥语,因为他们同为色目人。

在前者到来之前,阿里海牙已经从他的儿子口中得知了两年前那场战争的过程,他毫不怀疑云南军的战斗力,或许会稍逊于自己的汉军,但是不要忘了,这是在南方,这些云南本地人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事实了证明了这一点,带着一万多不到两万败军回到云南的赛赤典,加上留守的五千蒙古骑军和少量步卒,将入侵的蒲甘十万大军打得四散奔逃,这其中固然有自己领兵从真腊突入蒲甘本土,导致其军不得不弃地回援的结果,可赛赤典本人的指挥能力,也可见一斑,他的意见,阿里海牙是非常重视的,毕竟那是唯一直接参与过的第一手印象。

英勇、顽强、战术出众,统帅更是智计百出,不拘一格,在阿里海牙的心里,这只渡海的宋军包括他们的统帅就有了一个基本的评价,能将一路之地全数清空,本身就说明了对方的能力,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这说明对方的领导才能,已经直追一千多年前,那位携民渡江的刘皇叔,熟知汉人三国典故的他不敢有丝毫大意。

“赛赤典中丞,你觉得,我应该把蒲甘留下,带上所有人去会一会这位年轻的抚臣吗?”

“阿里海牙平章,赛赤典给你的建议就是,不要分兵,不要给他各个击破的机会,用少量骑军去找到他的主力踪迹,然后来一场决战,相信你麾下的战士,会将他们赶下大海。”

“那么我会需要你的支持?”

赛赤典毫不犹豫地摊开双手,肯定地答道:“只要我有的,一切。”

二月的中南半岛,气温在白日会达到二十七、八度,夜里也有十九度以上,近十度的温差,对于来自于北地的蒙古人而言,是有些难以适应的,征战了近两年,包括战殁在内,这支为数三万多的探马赤军,减员已经达到了三分之一,其中多数都是水土不服倒下的,再加上依然躺在病榻上的数千人,骑军万户脱温不花目前能掌握的,还有一万五千骑左右,由于总数的减少,尽管大量马匹或死或病,他还是勉强可以保证一人双马的配置,而处于全军最前列的侦骑,则是三马的高配。

三马?想当初南下时,这可是全军的标配啊,好在活下来的人,多少有了些适应性和抵抗力,没有再出现大面积的伤病。

两年了,这个鬼地方给脱温不花唯一的感觉就是热,夏日里是酷热,秋冬时是闷热,下雨时是湿热,就连吹来的风,都透着一股子暖意,他已经不知道有多久没有披上厚重难耐的铁甲了,就连身上这件薄薄的帛衣都觉得多余,可是不能脱,因为随军的汉医说过,瘴热是通过蚊虫的叮咬传播的,他可不想落到病倒的地步,躺在竹子编的那种席上,烧得人事不省,能不能活过来,全靠天数。

除了气候,环境也是一个极大的怨念,习惯了在中土那种遍地都是大道的情况下行军,再看这些大大小小的土邦,走遍整个半岛都很难找到一条结实点的路,遇到雨季的时候,遍地泥泞马蹄子陷进去就拔不出来,人得拖着马走,那种糟糕的体验是他不敢回想的,也正是这个原因,他们才会在接到宋人入侵的消息时,马上做出了反应,再过几个月,就到了该死的雨季,宋人一定会利用天气,让他们付出难以想像的代价,与其那样,就算把马跑死也值得。

在这样的天气和环境下行军,对于人马都是一种折磨,道路两旁那些穿着古怪的土人,看到他们,眼神中透着恐惧、心里满怀怨恨,抬起头又马上低下,大气也不敢喘一声,听着隆隆的铁蹄在田野、乡村间踏过,为了节省时间,他们连扎营的过程都略过了,直接冲入某个村落或是城镇,看中哪间屋子就冲进去,将主人赶出来,留下年轻的女人,碰上那种不识相的,心情本来就不好的骑兵们顿时就是拳脚相加,脾气火爆的,拔出刀子砍过去也是毫不稀奇。

就在这种乱哄哄的行军状态中,横穿整个暹罗的骑军终于接近了占城的边境,当然那是以前的说法,如今早就划为了荆湖占城行中书省的一部分。

“什么,没有遇上宋人?”

在听到探马回报的第一反应,脱温不花就繃紧了神经,与岛上的土人不一样,宋人始终是他们的心腹大患,哪怕以骑对步,在绝境中,他们依然有一战之力,这是南下以来被大帅反复提醒过的,两年没有与宋人交战,似乎早就忘在了脑后,然而甫一想起,便自然而然地做出了反应。

会是误报么?他不相信,这么大的军情,谁有那个胆子。

“回上万户,不光没有宋人的影子,咱们的人也不知去向,城里是空的。”侦骑进一步向他说明了情况,乍一听闻就让脱温不花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