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夹击

“不然呢,你以为它是我的专属坐骑么?”

听潮掩嘴笑了起来:“州里都是这么传的呢,郎君是神仙下凡,菩萨子弟,才会有如此骇人的坐骑,除了娘子,谁都不认呢。”

“哈哈。”

刘禹还没想到,车这东西还会带着神棍效果,不过科学普及之前,能这么想已经是突破天际的脑洞了,人家至少没有惊慌失措,夺路而逃,不得不说,还是大宋百姓素质高啊。

“郎君是神仙,娘子是仙女,你呢?”

听潮低下头,含羞说道:“奴是那捧钵的使女呗。”

她的话,让刘禹的笑意更甚了,最后,连她自己也忍俊不住,两人就这么一路欢笑着,来到了一处占地很大的场地,从他们的脚下,一直到了黎母山的边缘,里面的土地,被大石碾子反复碾过,为了害怕不结实,又用十多头大象细细地踩过了一轮,看着就像是冻土一般,硬得不能再硬了。

也是,原本应该是水泥场地的,可目前州里用量太大,这么大的面程,一时间来不及也是有的,刘禹开着车子直驶进去,远远得看到,一辆长长的卡车已经停在了场地的中央位置。

中南半岛的雨总是来得十分突然,伊洛瓦底江畔,大雨使得江水滔滔如注,原本就松软的土地,变得泥泞不堪,给行军作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更要紧的是,雨水会给人带来身体上的不适,造成疾病的流行,而有些病症,会在军营中传播,最后形成疫情。

要控制疫情,除了药物和治疗,最要紧的是就是将病人分离,阿里海牙阴沉着脸,看着那些病体虚弱的汉人、色目人、蒙古人军士被人抬出,送到单独设置的高脚屋中,那是一种藤木编成的屋子,可以有效地隔离漳气。

他的脚下,是离着蒲甘人都城大约数百里的一处城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按照中原的标准,称他为城有些过了,叫寨子又不足,于是只能折衷一下。

他的十五万大军,除去在安南、占城、真腊等国作战时的消耗,总数依然还有十二万左右,可是没想到,光是疫病,就让近二万人倒下了,死亡的虽然还不太多,可是能否全愈,很多时候,只能靠天意。

跟着他攻入蒲甘的五万人,其余的都在别的几国作为镇守和威慑之用,整个半岛,大大小小的国家数十个,真正还在抵抗的,只剩了这个桀骜不驯的蒲甘。

很快,从不算太高的城寨上,阿里海牙看到了骑军万户脱温不花的身影,跟在他身后的是个三十余岁的男子,他先是一怔,既而一喜,赶紧步下楼梯,来到了寨门口。

“阿里海牙大帅。”男子看到他,马上跳下来,向他行了一礼。

“忽辛,瞻思丁那个老家伙还好吗?”

“父亲让我带来了他的问候。”

“好好,让我们进去聊。”

阿里海牙兴奋地拉着他向营中走去,忽辛的到来,也就意味着,来自于云南的军队,离此不远了。

他们将南北夹击,对蒲甘人展开最后一击。

到了宜伦县,刘禹先将她送到县城,也就是未来的市中心,约好一会儿来接人之后,自己驾车去了宜伦港,这是全岛离中南半岛最近一处港口,目前主要是做为粮食的集散地,从半岛和其他各地到达的粮船,全都会在这里停靠,然后通过四通八达的公路,运到各个县的劳动服务社,以供应百姓的日常需要。

张青云一眼就看到了他的车子,这辆蓝色的跑车在琼州是个符号,人人口里称诵的传奇,自带清道光环,走哪哪空,当然对于开车来说,这是件天大的好事,他实在烦透了帝都的限号和大城小城里的拥堵。

简略交待了几句,张青云扔下属吏小跑过去,恰好在车子停下时,站到了车门的边上,遗憾地是,他还没有学会后世那种主动给老板开门的习惯,刘禹也不在意,等到两个车门像翅膀一样展开后,自己钻了出来。

难怪老板都喜欢房车,这么下车形象全毁啊,好在张青云也不在意,在他出来后还扶了一把。

“抚帅缘何至此?”

要是后世的员工这么问,老板准得以为,他们在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而在这里,潜台词就是:您先打个招呼,属下好去迎接啊。

“过来看看。”

刘禹也是第一次来,不过港口的建设图他是看到过的,如今呈现在眼前的,已经是实景了,与琼州港一样,码头线很长,岸上全都是一排排的仓库,用于临时的暂存和中转,沿着码头看过去,是一列列深入海中的栈桥,许多海船正有条不紊地排队入港,一艘接一艘地停靠在桥边,岸上的船工将船首绑在桥上,然后从上面卸下大袋大袋的粮食,用手推车的方式,送到那些仓库里。

除了有个现代港口的壳,其他的一切,设施啊、运作方式啊、管理啊都还是老一套,效率肯定没法和后世相比,问题是头绪太多,一时也顾不上这一头,只能先这么将就着用。

当然了,最主要的是,目前的吞吐量,连后世一个零头都不到,用不上现代设施和管理方式,反而这样子运作,还能解决不少的劳动岗位。

“咱们的队伍回来之后,带回了五百船粮食,好歹能顶上一阵,属下也安心睡个觉了。”

“你的孩子怎么样了?”

张青云一愣,明显还没从工作汇报的状态里转换过来,过了片刻才答道:“家母在照顾,上个月刚看了,挺好的。”

刘禹立刻转头看着他:“你上个月才回了一次家?”

张青云老老实实地答道:“上个月粮食有些紧,陈府君、胡通判急得什么样的,全指着属下这里呢,哪里还顾得上。”

刘禹知道他说的是实情,上个月由于中南半岛的来源被切断了,粮食进口量一下子减了许多,自己又不知所终,那些官员当然坐不住了,因为琼州本身没有田地,一旦断了粮,就是无法想你的灾难,那可是五百多万人哪。

说实话,刘禹是有意这么做的,让百姓脱离土地的束缚,逐步转变他们以田为天的概念,经过了一年多的努力,已经有了相当的成效,可粮食储量再大,也终归有个上限,随着人口的越来越多,压力自然也就越来越大,刘禹可以不管,陈允平、胡幼黄这些主官们岂能不想,这种状况直到他回来,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解决办法。

那就是集体大农庄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过渡。

土地收归国有是既定政策,土地买卖至少会在相当一段时期,不会提上议程,要做就做得彻底,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苏联模式、华夏模式、大老美模式,一个一个试试,合不合适就是一锤子,不行再换,左右船小好调头,摸着石头过河嘛。

“爪哇那边有许多熟田,缺得只是种田的人,州里正在制定新政策,鼓励到海外去作工。”

张青云却不敢苟同,因为他很清楚,琼州的形势这么好,是因为人人都看到了奔头,海外种田?又不是自己的,有什么甜点可言。

“属下只担心报名者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