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十一一直没怎么说话,直到施忠走了,方才慢悠悠地说道。
“这些日子,他与韦承宣在峒人各寨的声势逾加壮大,为他们所用的峒人,足有数千之多,遍布半岛各地,就连机宜司也要多赖他们的帮助,才能深入各国,取得消息呢。”
刘禹看了他一眼:“无妨,他们闹得越大越好。”
李十一不再多说,向他一拱手说道。
“属下有一事,请抚帅的示下。”
“但说无妨。”
“抚帅还记得那黄震么?”
“如何不记得,澄迈县丞,鞑子安插的细作,他的儿子还是本官的学生呢。”
这里府里发生的第一件细作案,刘禹当然不会忘了。
“正是,他加入了机宜司,被属下遣去了那一头,寻机打探一些消息,鞑子拿下占城之后,留下了一支新附军镇实,抚帅可知为首的将官是何人?”
“是谁?”
“原岳州兵马钤辖孟之绍。”
“孟之绍?”刘禹沉吟了片刻,疑惑地说道:“与孟先生有亲么?”
“他的亲弟。”
原来如此,孟拱留有三子,长子孟之经早逝,次子孟之缙走了文官路线,如果不是他的介入,属于很早就会投敌的那一批,老三也是武将,依然步了历史的后尘,所以说人要堕落,神仙都救不得。
“你想通过孟先生策反他?”
“此人把家眷留在岳州,机宜司可以做些事,让他投向咱们,再加上孟先生的相劝,相信他一定会知道该怎么选。”
李十一向他介绍了事情的进展,刘禹知道,在自己消失的那几个月里,这件事一定做得差不多,只缺最后一击了,今天就是他来做决定的时候。
“他手下有多少人?”
“五千新附军,大都是原本岳州的守军。”
“去做吧,只要他能弃暗投明,本官愿意给他一个机会。”
刘禹没有犹豫,孟之绍的五千人,算不了什么,可他的位置,对于未来的战事,是有很多好处的,更重要的是,这是机宜司第一次独立策划的行动,必须得到肯定和支持。
等到远征军回师,接下来就该轮到半岛上的元人了,无论是从邕州侧而进入大理,或者策反孟之绍,都是为接下来的行动做准备。
但这些,远远不够。
李十一不是一个人来的,在他的身后,跟着一个黑黑的身影,正是军中负责刺探的都统施忠。
“出去说。”
刘禹带着他们离开轮机室,来到了上面的操作室,从这里的窗子,可以看到大坝外的情景,远处的琼州市区已经有了一分现代化都市的模样。
“你这是从安南过来?”
施忠向他施了一礼:“属下从占城过来的。”
“占城降了?”
“降了,他们连一个月都没撑到,鞑子占领了安南的大部分国土,其王带着余下的人躲入了山林中,酋帅阿里海牙以王弟为傀儡,征发安南人为前驱,先是占城,后是真腊,如今就连暹罗都奉表归附,半岛各国只有蒲甘还在抵抗,不过属下以为他们也挡不了多久。”
这么快?
刘禹有些佩服阿里海牙的能力了,不过半年的功夫,他竟然已经搞定了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历史上光是一个安南就让元人栽了不小的跟头,唆都就是死在红河边上的,难怪忽必烈将西路交给了他。
“蒲甘人从大理退兵了么?”
施忠摇摇头:“三个月前,他们的军队在大理附近被鞑子击溃,逃回来的不足三成,鞑子攻入其国土,两路夹击之下,蒲甘人数次求援,无奈我军主力都在三佛齐和爪哇,一时无法相救。”
李十一在一旁补充道:“杨参谋前后遣了三批人回来,听闻金帅、姜帅意见不一,他们三人只能上报帅府,请抚帅定夺。”
“喔,金明不想救,姜才想发兵,是这样么?”
“正是。”
刘禹明白了,金明更看重自己的目标,姜才想的是各国约定,都不能说错。
“杨参谋是个什么意思?”
“不能不救,也不能急救。”
刘禹一听就笑了,还是这个家伙知道自己的用意,阿里海牙这么着急,其意就是想从半岛上抽身,专心对付逃到琼州的广西军民,毕竟那才是他的主要目标。
“就按这个思路,告诉蒲甘人,本官绝不会弃他们于不顾,人马太远了,集结尚须时日,但是兵器甲仗可以支援他们一部分,只要拿粮食来换即可。”
“如此甚好,张参议那边的压力也会小一些。”李十一的话,让他有些奇怪。
“是不是鞑子限制了各国的粮食交易?”
“是啊,最近从那边过来的粮船,要么不满载,要么就是空船,咱们宋人已经买不到粮食了,后来,就连大食人也不让再买,他们不得不远渡重洋,去往注辇等地购买,这一来一回,废时良多,张参议与陈府君他们议了数次,想要重开田地,好歹能减少一些外来购买压力。”
李十一向他细细解释道,如今岛上人口近五百多万,每天的需求是个天文数字,粮食全数外购的话,张青云的压力可想而知,元人的进展,固然如他所愿,帮着他们清选了岛上的旧势力,又将这些国家全数推到了对立面,可也意味着,从他们那里输入粮食的渠道,越来越小了,商人的能耐再大,毕竟是提着脑袋的勾当,怎么可能像以前那样轻而易举。
是要重新考虑种田了,以前是人口不足,他需要大量的非农业人口,为即将到来的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可现在不同了,岛上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峰,急需解决的是吃饭问题,否则什么化都是空谈。
无粮不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