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常州(十八)

“说得好,今天,本帅,就是要带着你们,去干死鞑子!”

“干死鞑子!”

“干死鞑子!”

一双双手臂高举着任何事物挥舞起来,欢呼声响彻了城池的上空,就连姚訔、陈炤这等文士,此时也毫不在意他话语中的粗俗,因为没有什么言语,比这样直白的语言,更能引起百姓的共鸣了,这也算是他们在将近八个月的围城战中,学到的东西吧。

等到欢呼声稍停,刘禹从台子上跳下来,一把将罩在台子上的黑布扯掉,露出一辆浑身花花绿绿、有着好些大轮子的铁车子。

他对都统王安节说道:“我需要八名弩手,最好身材矮小一些的。”

“你们,你,还有你,出列,听侯抚帅吩咐。”

王安节好不容易才将视线从那辆奇怪的车子上收回来,直接从自己的手下中点出八个人。

刘禹打开后车门,里面是两排运兵座,每个座位都有对应的射击孔。

“你们只能使用弩箭,有多少射多少,能打光,就是功劳一件。”

被选出来的八名军士先是疑惑地看了一眼,紧接着都高兴起来,因为那就意味着,他们将在抚帅的直接带领下,进入这辆一看就神奇无比的车辆中,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杀敌。

他们一一登上战车,摸着那厚实的铁门和皮质的坐椅,人人兴奋地摩拳擦掌,刘禹简单地教了他们应该如何在车厢里发射弩箭,也就一句话的事,结果这些家伙直接跪在地上,因为只有那样,才能刚好将箭头对准射击孔。

“咣”得一声。

刘禹将车门拉上,返身对姚訔、陈炤、王安节等人说道。

“本官在前头开路,你们带着人,一定要跟上,鞑子的混乱最多不超过一刻,合围就会到来,他们一定会出动骑兵,你们记得通知某,不要恋战,跑出去就是胜利,尽量不要让一个百姓掉队,遇敌的时候,手雷招呼,逼退就成,千万不要追击,这一点要让每一个弟兄记在心里,鞑子还有很多,以后有的是机会打他们。”

“下官等遵命。”

到了这个地步,无论刘禹是不是他们的上官,姚訔等人都是心悦诚服,这十多天,他运来了装备、药品还有食物,让百姓武装起来,打消他们的恐惧,让伤者有药可医,救下许多条性命,这些实实在在的作为,要比什么官凭印信都要来得真实可信,也打消了他们最后一丝疑虑。

刘禹跳上车头,打开圆盖,挥舞着手上的短皮帽子,大声呼喊。

“出发!”

他跳下驾驶位,扣上皮帽子,嘴里哼着一首歌,猛地踩下油门。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在他歪七扭八的歌声中,自重十五吨左右的92式步兵战车,发出一阵颤抖,缓缓地发动,沿着常州军民们让开的道路,朝着城门的方向驶去。

在它的身后,五万军民排成三人式的纵队,紧紧地跟在后头,队伍的最后,是负责断后的王安节所部

这个时辰,天色渐晚,日头未落,正是晚餐时分,刘禹选择这个点行动,一是鞑子正在生火做饭,大营里饮烟阵阵,是敌人一天里头,防备最松懈的时候。

二是他要让鞑子清楚地看到,宋军拥有什么样的钢铁怪兽,然后在紧接而来的黑夜当中,将这种恐惧无限放大,从而造成更大的混乱。

同时,也是让后面的军民看清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信心。

当然,更主要的是出其不意。

差点没写完,晚点补上。

“本官在前头开路,你们带着人,一定要跟上,鞑子的混乱最多不超过一刻,合围就会到来,他们一定会出动骑兵,你们记得通知某,不要恋战,跑出去就是胜利,尽量不要让一个百姓掉队,遇敌的时候,手雷招呼,逼退就成,千万不要追击,这一点要让每一个弟兄记在心里,鞑子还有很多,以后有的是机会打他们。”

“下官等遵命。”

到了这个地步,无论刘禹是不是他们的上官,姚訔等人都是心悦诚服,这十多天,他运来了装备、药品还有食物,让百姓武装起来,打消他们的恐惧,让伤者有药可医,救下许多条性命,这些实实在在的作为,要比什么官凭印信都要来得真实可信,也打消了他们最后一丝疑虑。

刘禹跳上车头,打开圆盖,挥舞着手上的短皮帽子,大声呼喊。

“出发!”

他跳下驾驶位,扣上皮帽子,嘴里哼着一首歌,猛地踩下油门。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在他歪七扭八的歌声中,自重十五吨左右的92式步兵战车,发出一阵颤抖,缓缓地发动,沿着常州军民们让开的道路,朝着城门的方向驶去。

在它的身后,五万军民排成三人式的纵队,紧紧地跟在后头,队伍的最后,是负责断后的王安节所部

这个时辰,天色渐晚,日头未落,正是晚餐时分,刘禹选择这个点行动,一是鞑子正在生火做饭,大营里饮烟阵阵,是敌人一天里头,防备最松懈的时候。

二是他要让鞑子清楚地看到,宋军拥有什么样的钢铁怪兽,然后在紧接而来的黑夜当中,将这种恐惧无限放大,从而造成更大的混乱。

同时,也是让后面的军民看清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信心。

当然,更主要的是出其不意。

同时,也是让后面的军民看清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信心。

当然,更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