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常州(十)

“扬州城中。”

“快快,带马。”

听他一说,李庭芝马上改变了方向,几名亲兵忙不迭地为他牵马执蹬,竟是打算顺着山路径直下山,赶紧跟了上去。

扬州城的城头,刘禹在几个将校的簇拥下,一直走到城墙边,他拆开一包中南海,自己拿出一根,便整包塞到了刘师勇的手上,后者先是放到鼻下一闻,然后做了一个陶醉的表情,熟门熟路地拆开来,每个人发上一支,谙然一付老司机,喔不老烟枪的做派。

“这个莫非就是你常说那种香叶子?”雄江军都指挥使洪福诧异地看了一眼,也学着他闻了闻。

“老洪,吸上一口,那才叫美呢。”

很快,城头上就成了烟雾弥蔓的世界,其中既有如刘师勇这般在建康城时就学会的,也有初次接触的,第一口吸得猛了,呛到肺里面,大声地咳出来,让众人哄笑不已。

说起来,两人是老相识了,早在鲁港时就并肩作战,结下了十分深厚的情谊,历史上,这位常州的主将,因为他的缘故,阴差阳错地成为无为军知军,又随着百姓一路撤到扬州城,最后被李庭芝任命为淮东制置副使、权知扬州,也算是久别重违。

“李相公,欲与鞑子决战?”

刘禹只需看看城下的布署,就能推知李庭芝的用意,刘师勇点点头,吐出一个烟圈。

“两个月前,大军顺河而下,围城的鞑子立刻撤围而去,想必就是引我军追击,李相公没有前行,而是驻军城外以观其势,鞑子便不断地将建康城下的大军渡过江,只怕已有数十万之多。”

“不好办哪,常州城外,还有近二十万人呢。”刘禹一听,马上想到了一点,元人迟迟没有进兵,不光是兵力召集的原因,忽必烈,一定在等等常州之战的结果,以便从另一个方向,截断李部主力的退路。

不得不说,这是极有可能的。

听他这么说,刘师勇一愣:“常州还未落城?”

“未曾,本官过来,就是为了常州之事。”

“你想让李相去解常州之围?”刘师勇轻声说道:“只怕不易。”

“事在人为。”

刘禹将手里的烟头扔在脚下,一把踩灭,他已经看到,李庭芝领着一队亲兵,疾驰入城而来。

异时空的大江对岸,从扬州城下到真州境内,全都变成了一个厮杀的战场,李庭芝集中了所部十五万人兵分两路来解扬州之围,元人也投入了相同数量的大军,双方超过四十万人马,在这一片不大的区域内,展开连番激战,经过近四个月的较量,形成了一种对峙的局面。

扬州方向,李庭芝亲率主力大军沿运河而下,元人未接其锋,主动从城下撤围,而利用大江将一支军队自镇江、常州一带渡过大江,企图从泰州一线包抄,被机宜司的探子觉察之后,李庭芝立刻以许文德部骑军为先导,出其不意地在孤山一带埋伏,打了元人一个猝不及防,此战粉碎了元人妄图循别路突入淮东路腹地的企图,将宽阔的大江变成了坚不可摧的防线。

而另一路绕道招信军,自马鞍山南下进逼真州的郑同所部,则停留在了六合县城,元人以真州为中心,几乎每一天都有船自江南而来,将大量的军资、粮食和人员卸下,就连元人引以为傲的骑军精英,白衣白甲的怯薛旗号,都出现在了探子的镜头中,竖立在建康城中的无线信号发射塔,将这些消息一刻不停地发往李部各军,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总得来说,元人占据着质量和数量上的优势,而宋军则有情报和地理方面的长处,双方都在不停地进行着试探,以便为接下来的大战作准备。

位于扬州城郊蜀冈中峰的大明寺,有着八百年的历史,它始建于南朝孝武帝大明年间,故而以此得名,向来就有扬州第一名胜之称,位于寺中的平山堂,更是为文人墨客所推崇,然而李庭芝到这里,不是为了缅怀或是游历,而是他将大营设在了这里,与城中呈倚角之势。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站在高堂之上,眼前极目之处,尽是一顶顶黑色的营帐,一直延伸到扬州城高大的城墙下,李庭芝脱口而出的,就是辛稼轩的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不远,北固山也不远,词中提到的扬州就在足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道,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一个声音在身后响起,帮他吟出了后半阙,李庭芝捻着清须,慢慢体会着这词中的韵味,巧合的是,词中所记的那个朝代,也名为“宋”。

“叙之,你说,咱们这一次,是气吞万里呢,还是仓皇北顾?”

“相公,胜负自有天意,我等,但求尽力罢了,又何必执着结果。”

李庭芝摇摇头:“若是那个小子在,必不会是这样的说辞,在他的眼中,就没有失败这个意思。”

叙之当然明白他说得是谁,全军上下,不识得官家的大有人在,可不识得这位年青抚帅的,万中无一,别的不说,身上的衣甲,手中的钢刀,可都是人家给送来的。

李庭芝的意思,已经有数月不见了,大战在即,他这是心神不定啊。

“可有什么消息么?”

“回相公,六合郑指挥传来消息,元人又增加了一个万户的旗号,似有进逼之意,他们的前锋在城外十五里处与元人的哨骑相遇,双方各自损了十余人后脱离。”

“十五里?”李庭芝回想了一下:“这个月,元人已经进逼了超过五十里,莫非是要先对六合动手?”

“探子回报,元人的确有进围六合县城的迹象,好在那里离着山区不远,倒是不虞为他们的骑军阻断。”

“不行,太冒险了,郑同所部立刻后撤至马鞍山以北,让他们相机行事,可自行决断,是否再度后撤,不必再行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