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常州(八)

听到刘禹要找人开挖宅地,王安节比谁都积极,在他看到,对方为常州城送来了这么精贵的事物,别说挖开一片泥地了,就是拆了全城的屋子也没什么,左右城一破,全都得便宜了鞑子。

刘禹说服他们的理由也在于此,常州城很快会被放弃,那还留着这些个屋子做什么?

于是,刚刚从城外偷袭返回来的王安节,带着一帮子精神亢奋的军士,在他的指挥下,人人手持一把军用多功能铁锹,开始了翻土掘地的活儿。

王安节这个都统亲自上了手,在掀起第一杯土的时候,他就对手中的铁锹大肆赞赏起来。

“这劳什子好用得紧啊,瞧这铁边,多锋利,某看当个兵器也不差。”

他的话,立刻得到了一众军士的附和,在他们的卖力苦干下,整个庭院几乎全被挖开,终于在一处井口处,找到了墓穴的入口。

“这是陵墓?”王安节一下子傻眼了,哪有人把墓穴安在城中自家宅院底下的,他还以为是挖什么宝藏呢。

“嗯,家祖与墓中主人是旧识,希望能找到他的埋骨之处,也算是了却一桩心愿。”

墓室门被众人合力打开,露出了可供一人通过的甬道,两边的砖砌和上面的花纹,与后世所见一模一样,秘密就在眼前,他突然间有些胆怯了。

“乖乖,这家主人身份不低啊,怎得从未听闻过。”

最后还是在军士们的怂恿下,刘禹和王安节几人打着火把,弯着腰进入了墓室,一路上都很顺利,没有什么暗道机关之类的东西。

他们首先找到的是一处培葬坑,里面堆放着一些瓶瓶罐罐,还有几件生锈的兵器和甲胄,紧接着便是一扇高大的石门,王安节带着几个人上前一使劲,石门发出一阵“嗞嗞”的摩擦声,被他们合力给推开了。

不大墓室里,一付巨大的棺椁就摆在当中,刘禹的心,忍不住“砰砰”地跳动起来。

“这是夫妇合葬啊,咱们要打开它么?”

王安节等人四下里看了看,这间墓室全数由长条形的石块砌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饰,却没有什么陪葬物。

刘禹抑制住自己的激动,上前摸着漆成黑色的厚重棺盖,暗暗说了一句。

“小稷,我来了。”

然后,毅然一挥手。

“打开它。”

回到常州城时,王安节等出击将士正好归来,他们取得的战果,令全城百姓再一次陷入了狂欢,因为那些巨大的投石机,曾经给了他们恶梦般的经历,如今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

刘禹找到陈炤等人,让他帮忙寻找那所宅子的主人,后者满口答应下来,经过连夜的排查,最后带到他面前的,一共三个人,一老一中一小,老者和孩童是男子,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个妇人,当然妇人不姓刘,是老者的儿媳,孩童的母亲。

“老儿姓刘,名仲昆,这是男妇于氏,孙儿刘崇义,上官所寻屋宅主人便是我等,家中原有丁口十余,下人三十许,常州被围后,长男、次子尽皆战死,他们的母亲忧伤过度也跟着去了,次男妇难产,母子都没能保住,到如今便只剰了这几个,但不知上官有何差遣?”

看着面前的这一大一中一小,刘禹到口的话怎么也问不出来,他都能想见历史上的结局,常州城一共活下来七个人,应该就有这位刘崇义小朋友在里头。

“实不相瞒,本官亦姓刘,家望便在常州,与贵祖或许还有些瓜葛,请你们来,是想问一问,祖上是世居此地,还是后迁于此的?”

名为刘仲昆的老人应该是有见识的,并没有平民百姓见到高官的那种战战兢兢,闻言略略思索了一会儿,拱手答道。

“好叫上官知晓,本家原籍当是在河北路真定县,家祖为避战乱,于绍兴年间随君南迁,定居常州,至今已有五代了。”

“可否告知贵祖名讳?”刘禹压抑着内心的激动问道。

“家祖讳稷,字”

老人还没说完,刘禹便急急地问道:“哪个稷?”

“社稷的稷。”

不会那么巧,不会那么巧,刘禹闭上眼,长出了一口气,钟茗没有骗他,当年进行试验的地方,正是冀省。

老人有些莫名其妙地看着这位年青的贵官,刘姓在常州并不是什么大姓,族中人口一直就不兴旺,一百多年来几乎都是单传,眼见着元人围城,一旦被攻破,只怕这点血脉再也保不住了,他相信自家没有什么可让别人窥探的,莫非真得是远亲?

“本官失态了,老丈莫怪,但不知这位贵祖,可曾留下什么传家的遗物,字画、手籍之类的,让本官瞻仰瞻仰,看看是不是故人笔迹。”

“这个”老人看了自家媳妇、孙儿一眼,开口说道。

“不瞒上官,家祖之事向来讳莫如深,老儿记自祖父辈就从不提起,后来老儿掌了家,在书房中寻觅再三,都找不到片言只语,或许他不识字也未可知。”

“不识字?”刘禹一愣。

“家祖是河北敢战士出身,孔武有力,宗祠里有一付画像,便是戎装打扮,不识字也是自然。”

“在哪里,可否带某一观?”

刘禹又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合理的要求,老人倒是没有犹豫,带着他去了天宁寺旁的刘宅,陈炤等人以为他真是来寻根的,也好奇地跟着去瞧热闹。

“陈通判,鞑子经此挫败,至少十日之内不会再攻城,本官料想,他们定然会征发府内百姓,再来之时,或许就是雷霆万钧之势,因此这十天,你等一定要做好弃城的准备功夫,壮男、壮女一律编入军中,用本官送来的事物武装起来,有力者人人都要学会投弹,余者也要学会弓弩等物,这一路恐非坦途,我等一定要尽力,尽量争取带走每一个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