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 凶杀

真相,比他想像的还要好,这里的一切都已经上了轨道,百姓甚至有闲暇听戏,不管是有屋子住,还是等待排期的,都秩序井然地遵守着规矩,这便是他们眼中的希望。

“阿耶,阿耶。”没等他继续问下去,一个清脆的声音响了起来,原本坐在马扎上的老汉一下子站了起来。

叶梦鼎转头一看,一个小小的身影从楼房的方向跑过来,那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头上扎着双环髻,身上穿着一身绿色的衣裤,却不是袄裙或是半臂。

让他称奇的是,小女孩一看出身就是农家,行事自然不会讲求太多,可她到了自己面前,却很自然地先蹲身行了一礼,然后才同老汉说话。

“阿婆叫你回去,说是楼子里出了凶案,官府那边来了人,凡是住在咱们楼子里的,都要去接受问话。”

“什么?”

她的声音不大,却十分尖细,听戏的百姓们一下子就炸了,一般来说,能聚在一个柱子下头的,多半都是同一幢楼里的人,乍一听到自家楼里出了事,哪里还坐得住,家中可还有婆娘小子呢。

“妞妞,说清楚,可知是哪家出了事?”老汉心里却不慌,既然是老婆子叫孙女来喊人,也就是说两人都没事,先问清楚了,也免得引起恐慌。

“三楼右边第二间的陈三。”果然,小女孩口齿清楚地说了出来,大伙儿顿时就是一片嘘声。

“原来是他,指不定又是同谁起了争执。”

“就是,他孤家寡人一个,又没人没财,谁会动他。”

老汉得了准信,心里有了数,一挥手,颇有些领头人的意思。

“既然出了事,大伙儿都听官府的,先回去看看,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说完,还转过身同叶梦鼎告了个罪:“老先生,对不住了,小老儿有事,须得失陪一下。”

“无妨,左右也是无事,老夫也想看看,不如同去吧。”

老陈头一把没拉住,叶梦鼎就已经跟在了那伙百姓的后面,乱哄哄的朝着不远处的一幢楼房走去。

他跺了跺脚,不得不赶紧跟上,以免凶徒还未落网,发生什么不测。

“雨后初晴干劲足,被列为全州一号工程的黎母山水库,又一次投入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当中,十多万军民,上万名保障人员,还有相同数目的后勤、运输人员,汇成涓涓细流,为之努力着,奋斗着,为这一事关全州民生的伟大工程,献出自己的力量。”

“随着临宜公路三号线的开工,相应的住楼建设也将提上日程,请所有排到临高县和宜伦县的市民,带上你们的家人,按照编号去指定的地点报道,官府将会统一安排开始的时间,这么多天的等待,终于有了可以预见的结果,好日子就在眼前,我谨代表全州的百姓,向你们表示祝贺。”

“历时五天的全路学堂摸底测试,于昨天落下帷幕,经过夫子们不懈的努力,所有的成绩都已经统计完毕,取得优异的学子们,将会有一个新的安排,请在家中等待通知,同样向你们表示祝贺。”

“时政新闻,据路边社消息,入侵我国的伪元军队,已经推进至福建路,我广大军民经过英勇奋战,将他们挡在福州一线,战况如何,后续还会有报道,但是所有的侵略者,最终将淹灭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大宋必胜!”

“今日播报到此结束,下面请欣赏,新编大戏《西厢记》,由恒社社首关先生等大家演出。”

叶梦鼎站在一个灯柱下,听着从头顶传来的喇叭声,他没有管过后宅,自然不知道,这个娇滴滴的女声,就是出自自家的一个侍女之口,当然现在只能算陪嫁。

天已经黑了,四周却被各色灯光照得分明,宛如京师的上元节,各种灯笼挂满了大街小巷,可那也远远比不上,此刻的明亮。每隔十余步的灯柱,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亮了,而从喇叭里传出来的声音,似乎一直就没有停过。

此刻让他惊异的,既不是满目的灯光,整齐的街道,方方正正的楼宇,这些东西虽然罕见,但总是能够想见的,对于叶梦鼎来说,那种毫无花样可言的五层楼房,还远远入不了见惯奢侈的他的眼。

真正让他动容的,是喇叭里这些看似直白的句子,以及里面透出来的东西。

圣人总说“教化人心”,百姓不识字,騑四骊六的文章做得再是花团锦簇,又有什么用,官府出一封通告,要下到乡、村,只能由那些粗识的胥吏,敲锣打鼓地去宣扬,其中意思会不会差出十万八千里,只有天知道。

可是在这里,任何事情,都会由头顶上的大喇叭放出来,语言直白但绝不粗俗,潜移默化之下,百姓们还不是听到什么是什么,再说了,里面全都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会对这片土地产生什么样的感情,还用得着说吗?

此刻,就连他一个初到贵地的外乡人,都忍不住驻足而听,久久不愿离去。

自己,还是小看了那位女婿啊。

从早上下船到现在,他一路走走看看,所经历的震撼已经有些麻木了,人人有工做,人人有书读,这种近似“大同”的理想化社会,竟然就真真切切地出现在眼前,官府不再是高高在上,走了这么久,他既没有看到一个欺压百姓的,也没有被人突然叫住问话,正如码头上那位书吏所言,凡是没有禁止的,都可以畅通无阻,除了那什么“劳动服务社”里尽是熟人,没法子去,就连医院都上上下下转了一遍。

看病居然不用钱,那可是连三代之治都写不出来的,简直近乎于神话了。

叶梦鼎不是正经科举出身,还没有迂腐到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奇技淫巧”,同好女婿相处久了,见识也非一般百姓可言,只要这些东西切实关乎民生,他才不在乎是怎么来的呢。

随着“伊伊呀呀”的牙板声响,大戏开演了,百姓们立刻结束了议论,聚精会神地开始听戏,只听了一个前场念白,叶梦鼎就知道了它出自何处,元稹毕竟是前朝大家,他的文章又怎么可能没读过。

“老先生昨日定是听过了吧,不瞒你说,老汉昨日去得早,站了个前排,这大戏呀,还是在广场看,更有看头。”

正准备走开的时候,一个声音将他叫住了,叶梦鼎一看,是坐在柱子下的一个老汉,穿着一身短打,精神矍铄,一看就是干活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