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姑娘

他们的居帐外延,是由吴老四的那个都负责警戒,平时都是分成两班,一班一个队,在吴老四的心里,什么样的节日都没有他们的份,身为抚帅的亲兵,就得时时警惕、刻刻防备,哪怕是熟人也不例外。

“对不住了,李主事,抚帅吩咐了,今日诸事不理,有什么你去同陈府君、胡通判他们商量着办,不必再来请示。”

对于这个油盐不进的家伙,李十一也是无可奈何,哪怕他站在这里,就能听到抚帅那标志性的小曲,都不敢高声喊上一句,因为他知道,眼前这个家伙,绝对会拔刀子砍人的。

当然,对方的这种态度,并不是针对他这个人,因此,他非但不以为忤,还要在心里赞上一句,够忠心。

既然说不通,那就只能回去,他摇摇头转过身,一眼就看到了一个匆匆而来的身影。

“胡通判,来见抚帅?”他迎上前去,一拱手。

胡幼黄看到他,也是抬手回了一礼:“李主事,刚出来?”

李十一将他的遭遇一说,胡幼黄看了看吴老四那张见谁都欠着他一吊钱的脸,熄了上去自讨没趣的心,左右他的事情并不急,晚上一天半天的不打紧。

“原想着,州中童子试有了结果,府学好做出安排,若是抚帅有暇,便去露上一面,也算是鼓励向学,既然他没空,那便再议吧,李主事回去么?”

不过一句客套话,没想到李十一打蛇随棍上,与他走在了一路,胡幼黄狐疑不已,却又不知为何。

一直以来,两边是不同的系统,称得上“河水不犯井水”,同这位李主事走在一块儿,胡幼黄根本就不知道该聊些什么。

“圣驾昨日过了韩水,今日多半会歇在海阳县城,按一日三十里来算,还要走上一个月,这会子,打前站的官员只怕已经到了广州,这些陈府君已经同你说过了吧。”倒是李十一,不紧不慢地开了口。

听他说起这件事,胡幼黄毫不惊异,因为消息就是机宜司的探子送来的。

“下官昨日听闻了,好在还有一个多月,大可以从容布置。”胡幼黄顺口答道,话一出口就自觉不妥,赶紧停下来,没想到李十一根本就没理会。

“一个月,是要好生布置一番,南洋的战事正紧,元人又一直觊觎本地,昨日我的人在广场捉到了几个身份可疑之人,原来鞑子早在咱们进入荆南路之前就派出了细作,这里的人还有多少被他们渗入,都是未知之数。”

胡幼黄被李十一的话吓了一跳,忍不住停下了脚步:“此话当真?”

“就是事关重大,某才来请抚帅的示下,他却要某同你们商议,通判以为,该当如何?”

李十一不闪不避,直面对方的眼神,胡幼黄很是看了他一会儿,终于相信,对方不是虚言侗吓。

“主事想怎么做,想要州衙如何配合,但说无妨。”

李十一得到了想要的答案,满意地点点头,伸手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咱们一边走,一边说。”

“你带我走进你的花房,我无法逃脱花的迷香,

我不知不觉忘记了,噢方向,

你说我世上最坚强,我说你世上最善良,

我不知不觉已和花儿,噢一样。”

刘禹躺在一个大浴桶里,一脸惬意地哼着小曲,听潮跪坐在他的背后,拿着绵巾为他搓洗,有些心不在焉。

昨日郎君就洗过一次,那是在完事之后,她在居帐的里里外外,暗地里查找了一下,没有发现那种不明物体,就知道郎君真如之前所言,那么娘子的心愿,应该达成了吧。

成亲这么久没有动静,如果府上有公婆长辈,什么样的流言不会有?好在刘府是个特殊的存在,整个府上除去吴老四的那队亲兵,孙七这个从不管家的管事,几乎全是叶府过来的人,因此娘子的压力才没有那么大。

可是刘府以外呢?她如今管着外面的那一摊子,当然明白,外人可不会这么看,甚至于就连陈允平的娘子,都有意无意地打听过,这些情况让她明白了。

娘子的子嗣,不是她一人的事,也不是刘府一家之事。

因此,一直以来,谙熟内情的她,比娘子本人还要紧张,好在这一切,都在昨日夜里结束了,郎君将一个普通的日子,变成了全路百姓的节日,烟花放了半宿,那上面的图样,让所有的人都认识了一个大食数字。

520。

昨夜,听潮就站在帐子外头,看着那些美丽的烟花,她相信自己,再也不会将2和3搞混。

原来,只有你有钱肯花心思,刹那间的光华,也能变成永恒。

一只小曲哼完了,刘禹还是不想起身,往日里背后的那双小手,总能给他很舒适的享受,可今日不知道为什么,始终在一个地方擦来擦去,不由得有些奇怪。

“你这丫头,昨日定是守了一夜,都说了不必如此,是不是累了,累了就回去歇着,今日府上所有人都可以休息一日,去城里头逛逛也行,去广场看戏也成,你要实在哪都不想去,睡醒了去舒云那里转转,看看她是如何播音的。”

听潮被他说得一愣,随即就笑了:“奴在想着旁的事,娘子这些日子总在学堂,要忙到天黑方才返来,她才该歇歇呢,奴的事情不多,每日里都轻省得紧,哪里就累了。”

“什么旁的事?”刘禹将头微微向后靠了靠,倚上了一个柔软的所在。

“奴在想,若是大郎到了,要如何安置?”

刘禹当然知道,她嘴里所说的叶家大郎就是叶应及,听潮的意思,其实并不是叶大郎如何如何,而是后面站着的那位老人,毕竟无论身份和地位,都是不可轻忽的一个因素。

对此,他还是有些头疼,到时候,不欢而散都是轻的,搞不好还会翻脸,他倒不是害怕,而是这时候,不合适。

琼州的百姓,相信大部分都会心向于他,因为能给他们带来利益的,不是那个叫做“宋”的国家,而是自己,无论出于什么考虑,没有谁愿意回到战乱之地,更没有人愿意放弃到手的安宁与前程。

至于其他人,特别是读书人,对于朝廷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特别是在当下,有家国情怀的士大夫,还是社会的主流,毕竟,朝廷养士三百余年,只有优待从不摧折,与后世的明清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