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水利

从资源分布来看,南岛其实并不适合做为工业主产区,除了一座石碌铁矿,并没有值得称道的资源分布,就是那个铁矿,在拥有整个异时空的他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稀缺资源,没有必要为了那么一点利益,破坏岛上的环境。

眼前的一切让他有些始料不及,环境保护还没有提上日程,就有了破坏的趋势,这绝不是他的初衷,今后,数百万人所需要的资源,将会是个天文数字,因此他才会急匆匆地开始了半岛攻略,衣、食、住、行哪一样都不好解决,眼下还得为另外一件事发愁。

“属下这就让人通知下去,不得在这里及上游开山挖石。”看到这样的情形,让张青云同样心惊不已,环境被破坏,无论何人看来至少都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而刘禹的忧心更是让他感同身受。

是有必要加强立法了,环境保护就要从这条河开始,刘禹站起身,摊开手,任那些泥土被风吹落,看着他们漂入水中,被水流很快地稀释掉,从他所站的地方向前望,大河被山谷夹着,就像一条白线,急流溅起的浪花,打湿了他的跑鞋,让张青云忍不住提醒了一句。

“抚帅,这里水流太急,不如我等上去吧。”

“等等,你方才说什么?”刘禹恍若未觉地被他这么一喊,突然脑中灵光闪现,总觉得有什么事情被自己给忽视了。

“属下说,不如去上头。”张青云被他没头没脑地一问,不得不重复了一遍。

谁知道刘禹摇摇头:“不是这句。”

“水流有些急”

没等对方说完,刘禹一拍手:“对,就是这个。”

他有些兴奋地指着这片河滩,以及附近的一大片区域说道:“你去找些人来,量一下这两边的距离,再测一下水的流速,不知道没关系,有人懂,然后将数据记下来,送到本官那里。”

之所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突然间想到,这条河流除了提供水源,还可以有别的用处,比如清洁能源。

同陈允平正好相反,现在张青云的身上充满了干劲,恨不得一天十二个时辰都呆在外头,母亲、妻子、幼弟全都被接来了琼州,这里就是他今后的家,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之奋斗呢?

不过,他这个抚司参议,此刻不但没有着长衫,就连冠也没有带,只是简单地扎了个布髻,配合身上的一袭短偈,像个老农一般,身上也满是尘土,如果不是亲兵的指认,刘禹一眼都没认出来。

“抚帅,缘何至此?”

对于他的到来,张青云有些惶恐,因为这里并不是一派热闹场景的城区建设工地,而是离着市区有些远的黎母山中,连绵不绝的群山就在眼前,刘禹的视线,既没有在这位亲信的身上,也不在他带着的那些民夫,而是不远处那条水流湍急、奔腾不息的大河上面。

水是万物之源,人类逐水而居,遂有千年,黎母水,就是整个琼州最大的一条水系,在后世,经过变迁早已经没了踪迹,而在这个时空,如同八百里洞庭、夺淮入海的黄河一般,有着它自己的历史,也是刘禹所建设的这个新城,最为要紧的水源地。

它源自大山中,流经整个新城区,最后在琼山县汇入海峡,没有它的存在,刘禹就是空有金象腿,也无法在这个岛上立足,而新城的建设,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让这条大河驯服,提供便利之余,不再因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为祸人间?

这就是张青云正在进行的工作,古人治水,无非疏、堵、排、堰等几策,如同都江堰、灵渠那样经历千年的工程,充份说明了古人的智慧,和对于水利的理解,要远远超过这个时代的同类。此时的黎母水两岸,就是这种思想的延续,被丰厚的工钱吸引而来的十余万民夫,正在老工匠的带领下,利用水泥、钢筋、石条建设着坚固的堤坝,

因为地处亚热带,虽然处于冬季,气温还是很高的,那些身穿短衣,光着脚踩在水里的民夫们,正将各种材料用肩挑人扛的方式送到合适的位置,再由工匠们浇筑成形,看到整个工地上秩序井然,刘禹微微露出一个满意的神色。

“汛期来之前,可能做成?”

“属下找人算过了,山外头的这一段,以目前的人手,再有月余就可大致筑成,时间上是紧了点,属下会督导他们,按时按质完工。”张青云的出言十分谨慎,并没有打什么保票,这是他的性格使然,刘禹用他就是用在这一点上。

“嗯,还要留些余量,以防有什么突发事件,到时候措手不及。”

这个工程同样十分重要,某种意义上,优先级还要高于那些楼房的建设,否则等到雨季来一场山洪爆发,就会造成很大的麻烦,这样的情形,在地方志上的记载屡见不鲜,所以他才会亲自来看一看。

“属下明白了,这就回去召集人手,争取再将计划做细致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