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后者的反应,刘禹并不感到吃惊,这种道理,就是后世一样盛行,没有哪个政府希望治下是一群刁民,整天盯着官员的那点破事,还让不让人愉快地干活了?
然而知道又怎么样,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该怎么办,没有了妥协的余地,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急迫,有一种咄咄逼人的味道,甚至是在挑战这个时空的某种底线。
比如说学堂,不祭孔不教圣贤书,这会让读书人怎么看?广西虽然不是什么科举大路,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下,也是非常可观的一个数字,眼下有无数新鲜事物在吸引着他们,一时半会儿的还翻不起什么风浪,不过有些事情迟早会发生的,后者给他的感觉,却是毫不担心,甚至隐隐有种期盼的意思,让陈允平殊为不解。
目前的民政,大致上由他总掌,辅以胡幼黄等人,而建设则转到了从对岸回来的张青云手中,他接管了之前杨行潜的事务,让后者得以专注于中南半岛的那摊事,现在整个高层当中,唯一流落在对面大陆上的,就是名义上的本地最高主官琼州招抚使姜才。
将陈允平打发回去,刘禹带着吴老四他们走向琼山县城的方向,这条水泥马路是沿着海岸线修的,在他的计划中,将会成为未来环岛高速的一部分,眼下从琼山县到市舶司所在地临高县的这一段,已经修成了双向八车道的宽敞路面,而单向四车道的那一截,则分别向两边延伸到了文昌县和宜伦县境内,这一片正是移民安置的主力地区,等到未来科技进一步普及,再考虑这个大岛的另一半,那时候就算安置上千万人,也不在话下。
然而人越多,要处理的事情就越是复杂,按后世的经验,化繁为简,用细致的规则去约束他们,就是刘禹所想出来的法子,实际上,那些条例,不过是从后世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借鉴而来的,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从交通规则到日常行为,从卫生习惯到秩序遵守,无所不包。
“老四,若是不做军人,你想做什么?”
被他问到的吴老四神色一紧,荒忙答道:“小的做错了,郎君只管处罚便是,莫要赶小的走。”
本是无心的一句,没想到被误解了,刘禹也是哭笑不得,这个曾经的叛贼,将自己摆在了家将的位置上,哪里舍得离开,不过他的反应,倒是让刘禹明白了一个道理,实际上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他们并不期望生活有太突然的改变,而是习惯了被人领着向前走。、
现在自己就是那个领路人。
在璟娘抵达琼州的前后不久,朝廷正式任命其为太仆寺卿、知琼州的制书和告身也送到了,做为一个外来者,陈允平一跃成为这个时空人口最多的州级地区主事者,顿时忙得不可开交。
好在随同前来的还有静江府的一干属吏,特别是胡幼黄,仍以通判之职成为他的帮手,一下子分去了许多担子,再加上那些属吏,总算是搭起了一个比较正式的班子,不再是为人手的事而搞得焦头烂额。
说来也有好些天没有见着对方了,刘禹站在那里看着他的表情,倒不像是出了大事的那种张惶,心里多少才安稳一些,说实话,突然涌进三百万人,又是草创阶段,几乎每天都会闹出不大不小的事情来,如果不是金明带着一支经制之军在镇着,光是那种混乱,就能让某人分身不暇,哪里还有一点到处走走看看的闲情逸志。
“君衡,何来急也。”
“听人说你跑到这里来了,让某好找。”陈允平歇了口气,朝他一拱手:“入籍百姓超过三百万,近百万户,你这个主官倒有闲,不见我等已经忙得脚朝天了么。”
“正是有君助我,才能偷得浮生半日闲,眼下百事初创,自然要忙些,等到百姓们安宁下来,社会秩序稳定成形,就会轻省许多。”
“某哪有那本事。”对于他的性子,陈允平也略知一二,心知勉强不得,不过话还是要说的:“就是草创,那也得创才成,你一下子扔出那么多条例,倒底是个什么章程,总得与我透个底吧。”
所谓的条例,是刘禹根据后世的经验,制订的一部治安法例,原本的大宋刑统太过复杂,而且包容一切,许多地方已经不适用于新的社会,于是他才动了这个脑筋,法律本就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修法也好、变法也罢,之所以会引起动荡,就是因为它动的是这个阶层的利益,一个处理不好,就是身死族灭的下场,陈允平的担忧就在于此。
上一回的交待,只是一个远景,他虽然心生震憾,还不至于无措,这一回就不同了,眼看着数百万生灵涌进来,旧有的制度被打破,新的秩序又没有形成,心下的忐忑可想而知,这么问,其实刘禹也知道,是想弄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大的决心。
对于刘禹而言,扔出一部形同法令的条文,多多少少有些试探之意,这不是几个人,拿把枪一逼,人家就从了,三百万人,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概念,那是一个站在一块儿,需要多大的一个空间。
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思想,思想从来都比肉体更难对付,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它下一刻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真的到了需要动用军队去推行的一刻,那就说明刘禹的这个计划,彻底失败了,陈允平的担忧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