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入瓮(二)

马暨的耳边响起了一个苍老的声音,叹息着发出了喃喃的自语,他不用回头也知道是谁,在没有见到真人之前,那些邸报上寥寥数语的描述,根本就不足以让你有太多的印象,唯其如此,对方才会不经意间,就让每一个人记住,他很想知道的是,如果一早就有这样的深刻,他们还会不会铤而走险。

没有人给他答案,随着正主儿的现身,两边那些战象的背上,一个又一个的宋军将士从座驾上钻了出来,他们手里拿的无一例外都是一具黑沉沉的巨大弩机,就算不是军人,城楼上众人的眼中也露出了比之前更加害怕的眼神。

因为那就是大宋最足以自夸的利器神臂弓!

它的最大射程超过了百步,而有效射程怎么也有五十步,然而从护城河的一端到城头,最多也只有三十余步而已,对方只需要稍稍具备几分准头,就能取敌性命于无形,那些被看戏般的眼神扫过的乡绅们首先繃不住了,一个随一个地悄然后退,接着便是文官,只是他们多少还有几分矜持,不至于像前者那样下了城楼就没命地往里头路。

当城楼上只剩了几个人时,马暨发现不远处的那个年青人脸上挂着一个笑容,隔得还是有些远,看不清是讽刺还是别的什么,他转头打量了两边空荡荡的城楼,只有身后的老者还勉力站着,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打开城门吧。”

邓得遇似乎没有听到他的话,眼神痴呆地凝视着前方,那种数万人集结在一起,列出整齐的军阵,一眼望不到头的威势,给人的印象还是颇为震撼的,要不然为什么后世喜欢搞阅兵式呢?对于他来说,那种耀眼的色彩就是一生为之奋斗,最终不惜一死的国色,从未如此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让人如痴如醉。

这一刻,他心里涌现的除了激动,还有一丝愤慨,既然有如此巨大的力量,为什么还要让百姓们背井离乡,而不是据敌于城池之外?

“刘子青!”

突然,老者手扶垛堞,身体前倾到了城墙之外,用尽最大的力气嘶叫了一声,巨象背上的年青人将视线转了过来,一言不发地盯着这边。

“误国啊!”

{}无弹窗城楼上的乡绅们,绝大部分都是马成旺嘴里的土财主,以占有土地田亩,雇佣客户耕种,收取租子为主业,在城中的产业多半也只有些粮食铺子,但并不妨碍他们的眼光。

更何况还有为数不少的人,拥有一些从事边境贸易的商队或是船队,对于国家周边的邻居,自然是不陌生。他们很清楚,蒲甘同大宋并不接壤,反而时时刻刻威胁着元人的大理故地,如今他们居然大规模来到了静江府,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一百这个数目看似不多,问题那不是步卒,也不是骑军,而是战象,蒲甘人奉为至宝,从不轻易出手的国之利器,很明显坐在头顶上操控的就是他们本国人,长着十分典型的中南半岛模样,瘦小、身矮、皮肤黝黑、嘴里叽哩咕噜地喊着难以听懂的言语。

“都管,这如何是好?”一个文官连话都说不利索了,那些庞然大物,就在众人的眼皮子底下耀武扬威,跺得地面摇晃不已,吼叫声震得耳朵发涨,然而他的话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马暨的目光根本就不在这些大象的上头,而是更远一些,那阵声势浩大的烟尘正在逐渐散去,紧随而来的脚步声让他泛起了一股熟悉的感觉,那是身临战场的感觉。

虽然他没有见过蒲甘人的军队是个什么样子,然而戍边邕州的时候,对于那个同大宋隔了一个大理的国家,还是有所耳闻的,其好战性并不逊于元人,甚至于根本不买元人的帐,当然他们也同样不会屑于宋人,后头倒底是什么人,不独他,城楼上的所有官吏和乡绅、城池下的步卒和骑军,都很想知道。

当烟尘如迷雾一般散去的时候,当一切清晰地展现在眼前的时候,马暨如同他身边的这些人一样,全都只剩下了惊愕!

无边无际的红色如同潮水一般遮蔽了四野,整齐划一的军阵震天价地响彻大地,就象扑天的巨浪一般汹涌而至,这一回,哪怕是那些见多识广的商人都不自觉地两股战战,生出了夺门而逃的心思,因为那既不是异国的军队入侵,也不是元人的大军掩至,在军阵的中心,高高飘扬于空的那面鲜红旗帜上,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劉”字。

而被风鼓起,镶于两侧的白色条幅上面,书着一串长长的官名“敷文阁直学士、兵部侍郎、荆湖策应、诸路招讨、管内营田、专一报发御前军马文字、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知静江府兼马步军都总管”。

之所以会这么引人注目,不光因为那面旗帜有多大,边幅有多宽多长,而是它并不是执于寻常的旗手之中,也不是某个马军扛着,却是竖在一头高如小山的战象身上,象身上的披甲覆盖了大半个身躯,就连头顶都不例外,巨大的兜鍪沿着耳边一直垂到了鼻梁,只露出了一双细小的眼睛,看上去就像是佛经中菩萨的坐骑。

被它驮在背上的是一个宫殿般的小屋子,挂着幔帆的垂帘被大风刮起,隐隐地显出一个端坐其间的人形,用不着任何工具,所有的人都知道,刘禹来了!这广西的天来了!

说起来,城楼上的这些人,有一半多都见过对方的面,然而这一回依然身不由已地为那种威势所趁,眼前的军阵似乎无边无际,就连马暨这等老军一时间也无法估算出一个大致的数值出来,就目前所得的,也超过了数万之多,至于这个‘数’究竟是多少,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