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一时间不知该开口说什么,只见嬴政全身每个细胞都沸腾了一般欣喜:“快告诉我,韩非,他是个怎样的人?”
这本书让嬴政空虚的一颗心,终于得到了莫名的满足,那种满足舒服感,是旁人无法体会的。
没错,恐怕李思都无法完全理解这种满足,这天下最懂韩非之人,不是别人,而是嬴政!
“韩非与我同窗而学,年长于我,所以我唤他师兄。”李思道,脑子里还懵圈着,“韩非是韩王的九公子……”
李思向嬴政介绍了韩非,还说了些有关桃李山庄求学时,韩非的见闻才识。
“韩非,韩非……”嬴政动了动嘴唇,念这这个名字,忽而长叹,“此等绝世奇才,我必得之!”
李思惊住,只听嬴政说这话时霸气十足,那仿佛就是君临天下的气息。
“此生若得韩非,成就大业,虽死无憾!”嬴政一时兴奋过了头,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仿佛彻底迷失在韩非所著的魅力中。
“……”李思哽住,能让一代帝王说出“虽死无憾”这样的字眼,可了不得。
嬴政并非心血来潮,他甚至放下了书简,起身去取了挂在墙上的一柄佩剑。
“王上——”李思惶恐得往后缩了一缩,见嬴政仿佛陷入疯魔状态。
“嚓!”嬴政拿着锋利的宝剑就砍断了木桌一角,正色道,“寡人志得韩非,用韩非之法来安治天下!”
这三天来,嬴政满脑子都是韩非的文章,甚至连做梦的时候都梦见了韩非,模糊的身形……虽看不清脸,但他想象中的韩非必是丰神俊朗、风采卓绝之人。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嬴政跟抽了魂似得,他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强烈感觉,魂牵梦绕,对一个人思之若狂。
这是李思首次看到嬴政无比严峻认真的样子,他甚至做出此举来以明心智。李思眨巴了眼,她忽而有感,嬴政甚至比她更懂得韩非之书,韩非之志。
这也是李思第一次真正感悟到嬴政的雄才伟略,该如何夺得这个天下,治理这个天下,十六岁的嬴政读了韩非之书后,已了然于胸。
李思终于不难理解,为何史上的嬴政会做出逆天之举,出兵十万于韩,不为韩国一城一地,只为韩非一人!
“韩非还有什么书?”嬴政收回了剑,眼神满是期待地看向李思。
“韩兄当还有书,但我这儿是没有了。”李思摇头,她保存的也就这三篇文章。
嬴政迫不及待就要得到韩非,李思好不容易才倒了茶,让嬴政喝口水宁宁神,先平静下来,再讲道理。
现在还不是嬴政两眼只盯着“韩非”的时候,毕竟秦国内忧尚在,如何从吕不韦手上夺回王权兵权才是嬴政真正要思量的。
李思费了好大的劲儿,苦口婆心,说得口干舌燥,才勉强把嬴政从沉迷于韩非的书而拉回了现实。
“有关相国之事,你可想到了好法子?”嬴政平静了下来,这才暂时把韩非的书放到了一旁。
“臣先得相国之信任,再伺机而为,王必要静待时机。”李思道。
嬴政聊着聊着,就到了该用午膳的点儿了,可他近日所食无味,什么菜都吃不下去。
膳房的厨子们可是急坏了,秦王的身体要紧啊,若是因为吃不下他们的饭菜而病倒,整个膳房可是都要治罪的!
所以厨子们轮流变换着花样,今日赵元又呈上了一桌美食。
嬴政留李思在宫闱陪他用膳,赵元深深松了口气,谢天谢地,王上总算是有食欲了,还吃了不少。
赵元赶紧让宫人去厨房问,今个儿的菜是谁主备的。宫人来报,今日轮到的厨子是新来不久的赵高。
这个厨子也姓赵?于是引起了赵元的留意,只要王喜欢吃他的菜就好。
翌日,换了别的厨子,嬴政又食欲不振了。赵元忙让宫人去厨房重新备菜,指名让赵高做菜。
也是奇了怪,赵元也尝不出来赵高的菜有何奇妙之处,可嬴政就偏偏吃得下他做的菜。
“这厨子的菜合寡人口味,不错,赏!”嬴政道,“叫什么名字?”
“禀王上,厨子名叫赵高,是赵国人。”赵元道。
赵国人……嬴政微微眯眼,他在赵国长大,那时还叫赵政。难怪吃这菜有种莫名熟悉的感觉,这菜有些赵国菜的味道,而嬴政小时候是很喜欢吃赵国菜的。
因嬴政爱吃赵高做的菜,又派人去赏,所以赵高很快从膳房的普通厨子变成了大厨,专门负责秦王的膳食。
订阅比例不足随机显示防盗章,48小时后可看,请支持晋江正版哦蒋都令眼前一亮,来了兴致:“哦,她是怎么提的?”
李思眸光微敛,言语间便把蒋都令捧上了天,毫不吝啬用词藻赞美都令,更是说出了“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的话来。
这是首唐诗,李思从小学到大学积累了历朝历代名家诗作,用起来也是自如。
蒋都令听了这诗后,脸色大变,没想到李家长女不但容貌绝色,这才华亦是出众。更难得的是,这女子对他竟然是一见倾心,仰慕他的才德。
李思暗笑,这么赤裸直白的表白,想来蒋都令也是读书人,应当听得明白。她这些话,足以把蒋都令撩拨得神魂颠倒。
当然对付许衷那边,李思也没闲着,替长姐跑了趟许府,送上了一块同心玉佩,假意与这位“准姐夫”修好关系,并表明长姐的心意。
许衷是个不学无术的粗人,她当然不能念诗什么的,他也听不明白。李思就直白说了一趴拉话,大致意思就是以前不情愿是因为二人没有感情基础,但许衷乃是上蔡郡第一勇士,对姐姐如此慷慨大方,还许以正妻之位,全家人知他一定不会亏待了长姐,都很支持这门婚事。
“你小子现在说话可比以前好听多了,哈哈哈。”许衷高兴了,这阿谀奉承的话很中耳。
以前的李思天资聪慧,但不懂变通不知圆滑,性子太过刚毅。现在的李思,懂得如何达到目的,结果比过程重要。
翌日,蒋都令就找了个体恤下属的理由来李家,却见李家长女忧愁满面,泪眼阑珊。
蒋都令上前与李凝招呼,李凝却避之不见。
李思告诉蒋都令,姐姐厌恶许衷,而许衷仗着家世逼迫长姐嫁给他,而长姐心里真正仰慕的人是都令。
蒋都令这心境尤其变得沉重,对许衷心生不满。李凝向都令哭诉将被许衷霸占,唯有一死了之,蒋都令十分愤怒,当即许诺李凝,绝不辜负她的情义。
一来二去,李思又从中在蒋都令与许衷之间周旋,使得二人互相猜忌,心生夺爱之怨恨。
最终蒋都令以官威逼迫许衷放弃这门婚事,而他又遂向李凝提了亲。许衷成了上蔡郡最大的笑话,丢人又失了未过门的媳妇,悲愤大醉。
李思趁着许衷酒醉神志不清,便说服他提刀前去都令府,杀了蒋都令。待许衷还未酒醒,已被都令府的衙役一拥而上的官刀给戳死了。
上蔡郡的百姓得知两个祸害互相残杀而死,暗暗窃喜,欢喜得手舞足蹈。
李俭一家的危机除去了,但置身于此事中的李凝也处于风口浪尖,饱受争议。蒋都令和许衷的家人因此耿耿于怀,李凝决意出家平息他们心中愤愤。
“凝儿……”杨氏无奈深深叹了口气,这件事李家无过,长女却无辜受累。
“爹娘无忧,能脱离恶人之手,我已无憾,从今以后愿潜心修道。”李凝淡淡道。
李俭夫妇感慨万千,奈何他们手中无权无势,唯有妥协。
李思目光深沉,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道、名、兵、阴阳、农、杂等学派相继出现,而法家尚未成熟。所以各国皆没有完备健全的法律制度,也不注重法,天下治理混乱。
集法家之大成者是韩国公子韩非,他提出了影响深远依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对国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约束极强,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果这个世间也有完整法律,那么善恶有报,他们全家以及这些百姓就不会遭受欺凌。
不知不觉间,李思心中有了个念头,那就是法治天下。
李思在上蔡郡度过了平凡的一年,这儿的生活很悠闲,父亲李俭俸禄不多,但养活一家子足矣。
上蔡郡的百姓们都很朴实,左邻右舍对李思也很好,但大家的日子都过得清苦,能一日三餐衣食无忧就算是小康了。
李俭时而感叹,年少时期也曾想过有所作为,但意志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慢慢消磨,他也习惯了粗茶淡饭,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杨氏不让李思学做饭养猪什么的,家里钱财不多,但她毫不吝啬地买书简给李思。拥有本尊记忆的李思,识得这些古代文字,也对古书记载充满了兴趣,尤其是与法有关的。
这日,全家人其乐融融坐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李俭对李思道:“儿,我与你娘商议过了,你应当求学,去外面见识更广阔的天地。”
留在偏僻贫瘠的上蔡郡,李思注定一事无成,李俭与杨氏都看得出来李思有大智慧,不该埋没于此。夫妇二人商量了很久,他们不求李思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但也希望全家唯一的希望能有所作为,光宗耀祖。
“好啊,我听爹娘的。”李思心中莫名燃烧起熊熊烈火,她也不喜欢这样的蹉跎过日。
“可是三弟出门在外,会很辛苦的。”二姐李嫣颇为担心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不怕辛苦。”李思的梦想,是能去咸阳城,亲眼见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
李思现在的身份虽是楚国人,可她知道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秦灭六国而统一是历史板上钉钉的事儿,结束战乱对天下来说其实是好事。
上天给了她这么好的机会,总得干出点什么所以然吧,李思的野心滋润起来——做大官赚大钱,日子过得舒舒服服!
咸阳,那儿有她最期待的明君,有她最期待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