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这东西其实早就在欧洲有一定的应用,但仅限于原始橡胶。直接从橡胶树上采来的胶受热变软,遇冷变硬、发脆,很难成型,又容易磨损,所以使用规模极小。
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人发明了硫化橡胶技术,稳定耐用的橡胶才真正广为应用。
其实硫化技术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朝橡胶中加硫磺,而后辅以加热。不过就是这一点儿小窍门,人类却用了几百年才终于掌握。
只是朱琳渼也仅仅知道橡胶加硫可以极大改善性能,但具体加多少量,如何添加,加了硫之后怎样加热,温度控制,硫化时间等等,这些他却根本不记得了。
但他相信,当初古德伊尔无意中将硫加入橡胶中都能得到合格的硫化橡胶,那就说明整个工艺过程应该不复杂。
于是他在离开福京前吩咐宋应星找来熟悉化学实验的学生来进行硫化橡胶的试制。宋应星办格致学已有一年时间,这期间培养了不少有基础的学生,而实验室也是在赣州时就已建立。
如今这批学生已学了些基础,可以进行一些实用的实验操作了。
朱琳渼又让徐尔路将带来的橡胶及实验器材,搬去鲁王府的东院,就地开始为姚启圣等人讲述橡胶硫化的过程,让他们反复测试添加硫磺的比例、温度以及时间之类。
而文新平则按照他的要求,带着几名工匠打造模具,只等合格的硫化橡胶一造出来,立刻便可以用来加工实用的器具。
他们最先制作的便是小臂粗细的圆环状模具,暂时只有朱琳渼知道,这是佛朗机炮的密封圈。
朱琳渼正带众人在东院忙活,就见石霖走了过来,对他禀道:“大人,有一故人求见。”
“故人?”朱琳渼疑惑道,“谁啊?”
石霖将一根羽毛交在他手中,“他没说姓名,只说您看到这个自然便知。”
而眼下正有一个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契机——战火致使很多土地变为无主田,大量投虏犯官名下的土地也都被收为官田,加上朱琳渼带头号召宗亲献地,所聚集的土地数量已非常可观。
等清量田亩的工作完成,相信官田的数量已能令大多数赤贫的百姓勉强维生。同时江北由于建虏的破坏,土地归属情况更是几乎全部打乱,待消灭了虏官之后,甚至能够收上来过半的土地为官田。
有这一大批土地在手,定能有效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从而令底层人民生活安稳。
当然,朱琳渼也知道,以明末的社会情况,想要完全照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肯定是不可能的。
首先以明代的官僚思维,官吏们定会竭尽所能将官田转为自己的私产,就如明代的卫所屯田那样,最后全部成了军官的地。
其次百姓对这种“田不属于我自己”的情况肯定会抱有疑虑,一旦有了积蓄,他们仍会尽量自己购地。而大量土地收为官田的情况下,会造成可购买土地稀缺,以至于地价暴涨的情况。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农民对朝廷政策的不信任,害怕有一天承包田被无故收回。
最后,因承包责任制削弱了士绅地主的统治力,他们必会想方设法对承包田的农民不利,势单力孤的农民很可能被威逼退掉承包田。
所以,朱琳渼经过反复斟酌,最终决定将所谓的官田改为“皇庄”,土地挂靠在天子名下。
也不提“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词,只说是为天子种地。“承包田”的一应规章制度皆以圣旨的形式颁布。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那就是提出口号——交足天子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有了天子金口玉言,可以最大限度地打消底层农民的顾虑,安心种“承包田”。而那些想打官田主意的官吏们,借他们个胆子也不敢对皇庄下手。
至于地主士绅要欺负承包田的农民,处理这些事情的很可能是宫中派去的太监。这些人对付士绅之流,那可有的是办法,看当年的魏忠贤把东林党官员搞得多惨就知道。
朱琳渼趁这几日的空闲,又将“皇庄承包”制度仔细梳理了一遍,就等各地无主地之类的数据汇总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