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畔,临近知府衙门的大街甚是热闹。在街中最好的地段,一家刚开张的“苏记珍品行”和周围那些百年老店相比显得颇不起眼,但最近这里却人头攒动,慕煞了其他店铺。盖因这家店所售皆是稀罕物,什么“发条风扇”、“旋转灯台”,简直如用仙法催动,令人爱不释手。
一名着官服之人迈步走进苏记珍品行,一甩脑后辫子,向身旁随从高声道:“清场,上门板。”
“遵命!”
“听见了吗?走了走了,全都出去!”
“说你呢,利索点儿!”
“手里东西放下,快滚!”
店掌柜慌忙跑了出来,惊道:“你、你们这是要干什么?!”
“喊什么喊?!”立刻有小吏伸手拦住他,又望了眼身后官员,傲然道:“这是扬州府通判马大人。”
六品大员?!那掌柜忙跪地叩头,“小的见过马老爷。”又苦着脸道,“只是,小的规矩做生意,您这是……”
见顾客都被赶走,马通判才道:“起来吧。你这店不用开了。蔡大人吩咐,你这儿的货不错,往后全都直接送去知府衙门的库房便可。”
“全部?”掌故搓手笑道,“老爷说笑了,您哪儿用得了这么多赏玩之物,我这店里就足有两万多两的货……”
“两万两的哪里够?”马通判冷哼一声,“蔡大人给京城达官显贵们每人送一套,眨眼就分完了。你赶紧再去进货,十几二十万两的货不嫌多。”
十七世纪的欧洲,以力学和几何为基础的弹道学已开始发展,很多军事专家都知道沿轴向旋转的炮弹射程远、弹道稳定。
其实眼下在欧陆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线膛枪,不过因为手工打造太费工夫,成本极高,加上没有合适的子弹适配,故而一直都限于爱好者们研究而已。
至于线膛炮,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东西好,但是技术门槛实在太高,更是八字还没一撇。
大炮不比步枪,由于膛压极高,刻在两米长的炮管内的膛线只要有一点儿不均匀,就极易发生炸膛。在精密测量仪器出现之前,很难搞出合格的线膛大炮。
此外还有炮弹的问题,这个时代的炮弹都是球形的。因此,就算能造出带膛线的大炮,但如何让铁球契入膛线,从而在发射时产生扭转力,仍是武器专家们无法逾越的障碍。
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十九世纪中叶时,英国工程师威斯窝斯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六角旋膛炮。
既然膛线不易加工,那便将整个炮管作为“膛线”,平缓扭曲的六个截面正起到给炮弹轴向扭力的作用。而制造一个六边形的炮管,难度比加工精细的膛线简单百倍。
同时他还发明了配套的炮弹。一个同样有六条边的柱体,扭转程度与炮管相同,可以很方便地从炮口塞入炮膛。在发射时炮管和炮弹的六条边契合,从而产生扭力。
这种大炮具有线膛炮的优点,但加工难度远低于后来的线膛炮。在其制造出来之后,立刻震惊了全世界——超过五里的有效射程!只要炮手瞄得准,三里外能准确击中一扇大门!前装滑膛炮在它面前立刻变成了孙子。
就连当时的满清政府也曾斥巨资购买过这种先进的大炮,足可见其影响力。
但与优异性能相伴的,却是六角旋膛炮从娘胎里带出来的缺陷——由于炮管内侧是六边形,导致折角处管壁很薄,巨大的结构应力却会集中在这里。以十九世纪中叶的加工水平,这炮都难免会经常炸膛。
此外麻花形的炮弹与炮膛摩擦力也极大,只要炮弹加工得有一点不规范,或表面打磨不够光滑,就很容易卡在炮管里射不出去。结果依旧是炸膛。
故而这种炮在炮手眼中迅速变成了“炸膛”、“卡弹”、“废铁”的代名词,纵然性能优异,但不久之后部队便纷纷拒绝列装了。
不过仅从图纸上看,这炮的设计绝对是完美的。各种问题都要等造出来之后经过大量试射才能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