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青山岭遇伏

大明之崛起1646 天海山 2206 字 9个月前

下山时因脚步不稳,最易导致阵型混乱,但张煌言让士卒每二十步一整队,虽然看似走得慢了,却能始终保持阵型。

马得功在山西侧远远看到有明军从队伍中间突围,急令人前去阻截,但那队明军进退行至极有章法,战阵稳稳向北侧山下而去。

他手中仅有七八千人,却要吃掉两万明军,是以也难抽出更多人手去对付张煌言,最终见突围人数也不算多,只得任其离去。

待到申时,青山岭上才逐渐平息下来。得益于张煌言部成功脱困,倒给其他明军提了个醒,有不少人如法炮制,沿山坡跑下山去。不过即使如此,方国安部仍有三四千人丧命,兼八千多人被俘。

一身樵夫装扮的田雄快步赶到青山岭西头,喜滋滋地对马得功施了个礼,奉承道:“大人此计绝妙,先以绿营弱旅西去,令敌不辨我主力所在,复在这看似绝不能设伏之处伏击南军,方一战破敌。

“方才属下令人大致合计了一下,方国安共携粮草八九千石,足够我大军吃用两个多月。如此,我断粮之急立解。”

马得功转头向西望了一眼,得意冷哼一声,“方国安果然上钩,而且还是条心急的鱼,我饵才放了小半,他便急着咬了上来。”

原来马得功竟用麾下近三万绿营兵作为诱饵,令其速往桐庐攻伐,只发给每人每天五两口粮,其余粮草却全部留给精锐汉军旗兵以及挑出的两千精锐绿营。

这八千精锐又尽埋伏在青山岭下,粮米足够吃半个多月,是以极有耐心。

而作为诱饵的清军每日饥肠辘辘,加上军官故意让他们送死,一路上死伤过万,令浙军以为清军已不堪一击。

这便是马得功示敌以弱,引方国安“出洞”的毒计。

他又捻须沉吟片刻,对田雄道:“传令,去往桐庐的人马立刻返回,既已有了粮草,他们便不用去送死了。”

待这些人上到山顶,立刻丢掉大盾,却是周身蓝色棉甲,正是马得功手下镶黄旗汉军精锐。

这些人不论是军事素质还是装备水平都远超方国安所部,加上以有备算无备,青山岭上立刻呈现一边倒的局面。虏兵直似狼入羊群,杀得血光映日惨呼盈山,不断有浙军尸首从山顶翻落岭下。

方国安身旁虽有三百多亲军侍卫,但山脊之上甚为狭窄,这些人只能排成狭长纵队,却无法将他护在正中。仅片刻间,已有数柄单刀从方国安身侧掠过,吓得他忙翻身钻入了马腹下。

但四周清军似乎发现了这边有“南人军官”,不停地朝这边涌来,眼见他越国公身旁侍卫越来越少。

正危如累卵之际,便闻东侧有阵阵铳响,建虏士卒立刻被这动静吸引过去。

却见有一队明军就在狭窄山道上聚集成阵,两头数百名刀盾手将铳手夹在中间,为首大将手中马刀翻飞,其身旁虽仅能并排站三四名手下,却硬是阻得虏兵一时半会难以近身。

而一挨阵中铳手准备完毕,挡在两侧的刀盾手便默契地弯腰低头,随后便是一阵火铳轰鸣。

建虏伏兵骤然冲上山巅,此时两军已近在咫尺,便是明军的三千铳也能勉强射透建虏的甲胄。顿时便有数十清军哀嚎着滚下山去,两侧的近战士卒压力随即一缓,整个战阵立刻向前十多步,挤压虏兵的空间。

由这么前进了数次,战阵已和方国安的侍卫汇合,为首将官忙上前询问,“大将军呢?”

方国安这才被侍卫从马腹下拖了出来,抬头见是张煌言带了五六百人而来,立刻又转头要找地方躲藏。

张煌言忙将他一把拉住,“将军乃大军主帅,正当指挥将士们作战,怎可只顾自人安危?”

方国安却如丧考妣道:“还战什么战,四万建虏围住山头,大势已去……”

“辰时常安还有人来报,说看到数万建虏大军,可见其主力尚在六十里外。”张煌言指着四周道,“这里必是小股贼军,只要大将军稳住,则中军既稳,我们居高临下未必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