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造船大师

大明之崛起1646 天海山 2273 字 9个月前

图纸是早已画好的,就存在关向云那里。朱琳渼暂时也顾不得让潘明忠休息了,拉着他将图纸上的战船详细叙述一遍。

这船匠着实是把好手,先前仅用了半个月便大致学会了工业制图法,此时在图纸辅助下很快就明白了朱琳渼的意思,点头道:“一条三千担左右的盖伦战船。”

他说的是英制单位“担”,三千担最大载重量的船排水量大约在八百到九百吨。

“殿下,这么大的船我没造过。”他如实道,“不过有您这么详细的图纸,我觉得可以试试看。”

“好!”朱琳渼心中大喜,如此一来大明水师便能完成一次大跨越了。

八百多吨的战船,便已达到了三级战列舰的标准。目前整个亚洲海域之中还没有这么强大的战舰,便是放在航海极为发达的欧洲,当也是能排得上号的。

可以预见,这条船下海之日,便是大明水师雄霸亚洲之时!

待说完了三级战列舰的计划,朱琳渼又吩咐关向云和潘明忠道:“造八百吨战船的同时,小型战船也不能放松。”

毕竟巨舰的建造速度较慢,成本也非常高,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五百吨和三百吨的战船还将是大明水师的主力。

“待船台上这些船完成,立刻开工新的战船。五百吨两条,三百吨三条。

“另外,可以找些实力强的民间船厂,让他们建造运输、辅助船舶。比较可靠的甚至可以派驻工匠,令其造一二百吨的盖伦船。”

“下官遵命。”

次日一早,朱琳渼在船厂四处简单看了看,便令石霖备车,直奔马尾军港而去。

说实话,建造战船对于熟悉后世技术的他来说并不是多大问题,培养水兵才是难点。

朱琳渼设立专利司的初衷是想要鼓励创新,压根没想到竟然能极大提高造船速度。

实则这个时代的工匠们极为敝帚自珍,几乎每个人干活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有时就是敲卡榫的手法或锻打时的火色之类的小事情,却对加工效率有极大影响。

第一个“胆大”的工匠把自己打磨木板接缝的巧妙手法报给专利司时,旁人还笑他傻。不料此技艺被专利司在船厂大为推广,那工匠因此每月坐收专利费一两六钱。

别的工匠眼见确实有利可图,这才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东西拿了出来。专利司则反复挑选、对比,将其中最优的技艺设为标准工艺,令所有工匠参照执行。

整个船厂的效率因此提高了至少两成!

关向云继续道:“不过这五百吨大船能建得如此之快,那吕宋来的船匠的功劳却是最巨。”

“是郑广英从吕宋带回那人?”朱琳渼想起此人好像还评过了大师级工匠。他起初接郑广英奏报时还未在意,不料这工匠竟如此有能耐,“他叫……什么来着?”

“回殿下,此人名为约翰本特。”

朱琳渼又细问才知,这约翰本原在西班牙人的马尼拉船厂里也算是第一流好手,曾经数次参与建造五百吨大船,对其中过程颇为熟悉。

他没来大明之前,永北里的工匠们还是边摸索边造。他来了之后,立刻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授予大明船匠,令他们少走了不少弯路,是以速度加快了甚多。

关向云正说着,忽见一名身着粗布衣,手持工具和图纸的男子从不远处经过。

他忙抬手一指,“殿下,就是他。”而后又向身旁随员示意,“去叫老约过来。”

约翰本特被带到近前,关向云忙给他使眼色,“老约,这是辅政王殿下,还不大礼参见?”

一旁通译自己先行跪了,转头低声对船匠说了几句西班牙语。

后者闻言慌忙要跪,却被朱琳渼探手扶住,这才看到他双眼尽是血丝,显然已很久没休息了。

“老约?”朱琳渼微微一笑,问道,“据说你祖籍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