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知县发动了四千民壮,加上两千工匠,一起在船厂里忙碌着。
地面早已被夯实,有泥瓦匠不断将搅拌好的水泥铺在上面。
原本船台的位置处,一排四丈长,密集排布的方形木条,从船台一直延伸到海水中。
这些木条便是用来支撑船台轨道的枕木,上面相距一丈半的木质轨道已铺设了大半。
一旁还有工匠用坚硬的榆木打造支架和轮子。这些东西造好之后搭在轨道上,船台的基座便算是完成了。往后新船下水只需沿着轨道滑入海中,比以往方便了数倍。
而在船台外侧,还有两排相距五丈多的枕木,每侧枕木上铺了两条距离很近的轨道。
两个不到一丈宽,三丈多高的笼形木架立于轨道之上。木架下则安装着两排共十二个轮子,使得木架可以沿轨道方向来回移动。
正是龙门吊的两个支脚。
等四丈多长的木料买到之后便会架在这两个支脚上,再按照朱琳渼设计的图纸加上绞盘、滑轮之类,整个龙门吊便告完工。
施工现场由庞筑指挥,倒是井井有条。朱琳渼吩咐了他建造顺序和要领,只需不时来看看进展便可。
数日后,船厂除了龙门吊之外的其他部分已基本完工。工棚和船台下面的地面皆已水泥覆盖,一丈多宽的水泥小道四通八达,只是水泥还未干透。
崭新的一大两小三座船台,早没了当初简陋的样子,至少比眼下欧洲人的船台毫不逊色。
库房和工棚里更是井然有序,照搬福京军器局的模式,不同功能区域用木板隔开。工台上全新的工具摆放整齐,工具皆由工部统一制造。
标准工艺流程倒是还没完全敲定,毕竟造船这事情比铳、炮要复杂太多了,朱琳渼计划在半年之内完成这项工作。
朱琳渼转问那些工匠,“船肋骨及船身倾斜叠加木板之类的方法你们可还记得?”
造船乃是需要上千人手的大工程,先前那两名南洋工匠只负责船体结构之类,具体建造却都是南安本地工匠来做。
是以他们大多数月前刚参与过夷船的制造,当下纷纷点头,表示都还记得。
“这便好。”朱琳渼面露喜色,“看来可以直接造盖伦船了。”
那些工匠相互对视,其中一人硬着头皮道:“禀殿下,草民们虽知道些打制船身的手段,但没那南洋工匠指挥,却无人明白整船构造……”
“这你不用担心。”朱琳渼笑着取出几张图纸交给工匠们,乃是这几日晚上画成。
他看过不少盖伦船的拆解图,甚至自己还有一条“宪法号”的模型,仅是画出整船结构倒是不难。不过加工工艺、材料选用之类细节,就只能依靠实际造过船的工匠了。
那十多名工匠接过图纸,费了好半天劲,加上庞筑在一旁帮着讲解,他们才算看明白了这些标准工业制图是怎么回事。
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比的震惊——这图样绘制精细,尺寸标准清晰,而且从内到外,所有的结构都能从图中得到信息。
莫说他们这些建过夹板船的人,只要是个造船的熟手,有这些图样参详,想要制出夹板船都不是没可能。
“这图样就放在船厂,你们这些天详加研读,尽快制出小样。”
屋里所有的工匠闻言都是一愣,齐齐向那图纸看了过来,眼中尽是难以置信。要知道,这些大家都不会造的新船,便是模糊的图样都极为珍贵。
就如之前那两个南洋工匠,为了防止技术被人学去,甚至根本连图样都不画,全屏记忆指挥其他人造船。
而辅政王殿下不但大方拿出极为细致的图样给他们随意参详,而且还要他们制样出来!
制样便是用木头做出船的缩比模型,结构和真正的船一模一样。开始建造之后,便依照模型上的部件,等比放大加工,乃是造新船的首要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