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超越时代的生产模式

大明之崛起1646 天海山 2245 字 9个月前

这几日他早上都在技工学堂和一大群学徒们一起学习。半个时辰学认字,半个时辰学器具使用和“工业图样”识别。

好在后一个时辰的“工艺标准”课他是在高等班听课,这才让他在那群去初等班的学徒面前找回些老工匠的感觉。

他看了眼《标准工艺流程手册》,他虽然认不了几个字,但那上面画了清晰的图例,一望便知其意。

他看着图思索半晌,从身旁那些崭新而精致的工具里找出一柄“小镰刀”,忽而想起这东西好像叫做游标卡尺。

他根据《流程手册》要求,用卡尺反复量了手中铁件上十多处的尺寸及厚度,心里念叨着,还是我那根老皮尺用着舒服。

这让他怀念起自己被收走的那些老工具,这堆新器具虽是异常精致,却总没他使唤了二十多年的家伙事儿顺手。

尺寸似乎还有出入。李景又皱眉将手里那个铳机座挫磨一番,再拿游标卡尺量,而后再磨。就这般重复了十数次,直到每一处的尺寸都和《流程手册》上要求的一般无二,这才抹了抹汗,转去一旁的钻台旁打孔。

他掂量着手里的铁件,对一旁的工匠道,“往常这么一个小东西,我用半个下午便能制得。如今整整耗费一天,倒还有小半没做完。”

那工匠也点头,“谁说不是,却不知为何要搞得这般啰嗦。”

待李景将铳机座置于钻台上正要动手钻孔,旁边一名身着白色衣衫的“监收”快步走了过来,伸手将他拦住,“老李,你上一道工序未过核收便要开始打孔,扣考评一分。”

李景一愣,忙苦着脸道:“这尺寸我已照着《流程手册》仔细量过,断无一丝差错。”

但那监收却未理他,只取出小本子,在李景名字后面画了个叉,而后递给他按了手印。

李景无奈摇了摇头,心说好在现在只是试行,下个月可就得千万小心了,每个月的考评奖可有整一两银子,能顶过小半个月的工钱。而监收一个叉下去便是一钱银子飞了。

照明代工匠的传统做法,想要保证成品规格相同简直是痴人说梦。

莫说不同工匠制出来的东西相去甚远,便是同一个工匠,心情好和心情不好的时候造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

便说大明装备的鸟铳,说是发射三钱铅弹,但到了具体士兵手中,从两钱八分到三钱两分的都有,而且都算是合格品。

火铳之间巨大的差异,迫使每一名士兵在闲暇之余都得根据手中火铳的口径自行加工铅弹,否则不是漏气便是装不进去。

是以想要大规模列装线膛铳,就必须先提高加工工艺,具体来说,便是进行工艺标准化改造。

没有工艺标准,各工匠之间便难以协同,更不用说下游工场制造部件由上游工场装配使用了。

故而朱琳渼才下定了决心,借大规模制造线膛铳的契机,在整个大明范围内开始推广工艺标准化。

改变明代工匠们各自为政的习惯,将手工作坊变为真正的工厂!

要知道,从手工作坊到具有标准流程的工厂,欧洲人可是花费了数百年时间。

但这个转变一旦完成,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将得到极大提高,更是铺平了通向工业化的坦途。就国力来说,一个工业化甚至半工业化的国家,绝对能完虐一群农业国家。后世的英国便用殖民大半个地球向人们诠释了这一点。

随着土豆、番薯的大面积种植,朱琳渼相信,大明的粮食问题应该已经基本解决。而且随着大明日后不断向海外拓展,还能从海上贸易及殖民地得到大量粮食补充。

具有足够的粮食,乃是开始发展工业的必备条件。

此外,朱琳渼后期规划中的那些先进装备更是手工作坊所无能为力的。

诸如后膛装弹的枪械。制作后装击发枪所必须的雷汞的合成方法他已经交给了宋应星,现正在赣州的实验室里试制,当然,距离能成功合成还有不小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