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黄道周展开奏章,就见乃是刑部侍郎刘振堂奏请朝廷加封陈王为辅政王,竟是下午刚呈上来的。
他未置可否,却转望向路振飞,“路阁部的意思呢?”
路振飞心中早有了计较,立刻拱手道:“龙行万里不可无首,尤其时下江河半丧,强敌旁伺。而如今主上年幼,太后又是那般形容。”他瞥向窗外,“已无比陈王更适合之人……”
黄道周点头道:“陈王抵定闽、赣,功高至伟,兼谋断远超常人,眼下能稳住朝局的,也确非他莫属。”
路振飞又道:“只是不知杨阁部的意思……”他和黄道周、杨廷麟同为先帝诏命托孤大臣,此等大事,当询杨廷麟的意见。
黄道周却从身上取出一封信交予路振飞,后者连忙展开来看,脸上立现惊色。这乃是杨廷麟写给黄道周的密信,大言陈王乃世之大才,竟是要黄道周设法力促陈王主政,社稷始得中兴。再看日期,还在唐王政变之前。
路振飞将信交还黄道周,神情即喜,“若如此,万事谐矣!”
黄道周随即正色道:“你我立刻便联名上表,奏请陈王辅政!”他想了想,又道,“还需主要朝臣联署。”
路振飞却从柜中抱出厚厚一沓奏章,笑道:“这皆是今日奏请陈王辅政的,共三十余份。”
黄道周和他对视一眼,也是摇头而笑。
……
朱琳渼很久都没能在软塌上好好睡一觉了。陈王府虽被朱聿奧查抄过一次,各处杂乱不堪,但比起军帐中的条件却是好过百倍。
这次,他一直睡到天色大亮,才精神抖擞得起床出了寝室。
他先依照王来咸的指点,练了一会腰腿的基本功,又围着院子跑了几圈,便被陈太王妃唤去嘘寒问暖,直到吃罢午膳才放他离开。
朱琳渼刚从内宅走出,便见石霖快步而来,禀道:“大人,礼部来人颁旨。”
朱琳渼微微皱眉,暗忖以曾太后的状态,应不会有什么旨意才对,那这又是哪门子的圣旨?
他换好正式的亲王行头,来到正殿。礼部诸官员早已在此等候多时,几十人前呼后拥,阵仗颇为不小。
礼部右侍郎见他来了,忙喜道:“请陈王殿下接旨。”
一名中年官员踱了过来,和赵大人相互见礼,高声道:“陈王殿下当真军神临世,半日工夫便剿灭数倍叛军。”
“那是那是,数万建虏亦顷刻灰飞烟灭,遑论粤军。”
“有陈王这般国柱,大明中兴不远矣!”
先前仅听闻陈王江西、福京各地不断歼灭清军,纵毙俘数万,这些天兴府的官员也没什么直观感觉,甚至生出些建虏不堪战的想法。
而此次就在天兴府跟前的一战,他们眼见张安、苏聘大军耀武扬威出城,仅过了半天便被吊在城下,所部万余士卒则皆被绑着,在火铳威逼之下跪满了天兴府西门外的空地。
这种切身感受所产生的强烈冲击令所有官员都彻底震服,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陈王强大军力的惊惧和敬畏。
是以聚在午门外的朝臣无不玩命颂扬陈王战功卓绝,旷古烁今,能想到的好词毫不吝啬地用在陈王身上。
场面话说完,那赵大人压低了声音道:“听说唐……唐逆已死?”
中年官员点头道:“我得到可靠的信,自刎了。”
“几位大人可知陈王殿下……是何打算?”
一个微胖的官员看了看四周,悄声接道:“方才下官在宫里的挚友传了话来,说殿下已迎圣上及太后回慈庆宫了。”
其余几人皆相视点头。
距他们不远处的另几名朝臣同样低声议论着。
“诸位有所不知吧?”其中一人故作神秘道,“陈王殿下声称仅率五六千兵马,实为迷惑反贼。下官听闻,大军有这个数。”他说着比了“八”的手势。
“八千人?”
“哪里,是八万!”
旁的几人倒吸一口凉气,纷纷点头,“难怪反贼败得如此之快。”
那人压着嗓子又道:“不知诸位打算拿出多少劳军?”
“劳军?”
“唐逆既除,您说往后天兴府何人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