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建虏阵前大炮填入了铁球,斜对面的龙卫军炮兵也将定装火药袋塞入炮膛,几名炮手配合娴熟,撞弹杆抽出,炮弹和引火管同时装好。管队随即报出射击诸元,装填手用铳规量了炮口仰角,点火手依照角度转了两下炮尾的螺杆。
仅五六秒工夫,大炮的仰角和方向就已按要求调好。
“准备完毕!”
与此同时,清军的大炮正为将炮口降低一点而大费周章。
一名士卒用大锤将炮尾部的楔子用力敲了三下,楔子的斜面顶高了炮尾。但另一名炮手看了看铳规,摇头高喊,“低了!”持锤之人只得又反向敲那楔子……
明军大炮再次发出怒吼,到此刻,建虏这边才终于慢吞吞地开出第一炮。
佟养甲脸色铁青,方才他数得清楚,对面明军已三次发炮。虽然自己这边大炮数量多,但照这个速度对射,恐怕火力优势竟在明军那边!
而一旁的图赖更是神色阴冷。
他没在意大炮的射速,他在注视明军的阵型——仅有三排的一字长蛇阵。自己这边的炮弹迎面射过去至多砸中六七个明军。甚至很多炮弹都从明军头顶飞过,毕竟这么窄的队列,想要命中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
纵然重炮的炮弹威力再大,能在地上反弹起四五次,但……根本无法造成杀伤。
反观他这边,因为明军大炮是从斜角射入,加上自己的军阵有三层,合计十几排人,是以明军的每一发炮弹都能激起一大片鲜血和断肢,而且基本上弹无虚发。
“这些该死的尼堪!”图赖怒道,“便让你用炮沾些便宜。但如此单薄的阵势,等我大军压上去,弓、铳交加之下看你还能否得意!”
“固山额真,”他对佟养甲命令道,“炮战太过吃亏。停止发炮,令大军急进接敌,以弓、铳破之!”
在楯车之后,建虏排出的是他们惯用的一种混合方阵,既是康熙时候被称为“九进十连环”的战阵。当然,这个名字此时还未出现,眼下清军大多称之为连进轮射战法。
这种混合方阵以二百至三百人组成一个方阵,大致分为三层。
最前面是汉军火器营鸟铳手,共四五十人左右,站成三至五排。有千斤以上重炮一门及诸如虎蹲炮的小炮数门,分置于铳手之间。满八旗铳手二三十人,居于汉军铳手两侧。
中间层主要是持刀盾或长枪普通战兵,共七十到八十人。他们两侧是六十名左右的精锐步甲,也同样持刀盾或长枪。
最后一排则是三四十名普通战兵充作后备,随时补充方阵中被敌军击毙的位置。而在他们身后,还有数名巴牙喇负责督战。
这巴牙喇乃是满语“护军”的意思。选自八旗兵中勇武健硕之人担任,每牛录中只抽选十人,配以最精良的装备,由巴牙喇营直接管理,属于旗兵精锐中的精锐,战力极强。通常每人配备两匹战马,双层甲、硬弓、精钢刀,甚至在有需要时会配给三层甲。
除了直属清廷的巴牙喇外,各旗还有自己的精锐部队,那便是骁骑营和步甲兵。二者都配有棉甲、硬弓和钢刀,不同的是前者是骑兵,也称为马甲,而后者则是步卒。通常每牛录抽选四五十人左右担任马甲和步甲。
至于普通旗兵,装备就要比马、步甲兵差不少了,一般百人只配不到二十件棉甲,也装备刀、弓,只是没有甲兵的精良。
从此可以看出,清军的方阵中除了铳手,几乎人人带弓,加上大量的火炮,其中远程投射火力非常强,和装备轻型鸟铳的明军对射从来没有吃过亏。
此外他们精兵均置于后排和两侧,可有效防止方阵溃散,还能阻止阵中士卒逃跑。
建虏这连进轮射阵自皇太极时代成型,是八旗兵在明军阵法基础上自创的一种方阵战术,在明末时分属于东方大陆上最先进的方阵之一了。
所以千万别被八旗弓马得天下这种话忽悠了。
当时的清军大量使用火枪和大炮,配合先进的方阵,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打法上都极为先进。绝大多数的战斗中,他们是靠大炮、火铳和反曲弓击溃明军的,至于骑兵,多是在追击溃军和骚扰方面发挥作用。
不过若是比方阵的先进性,建虏自然要被龙卫军的步兵线列阵型甩开十条街去,毕竟二者相差了上百年。便是比起破虏营的莫里斯方阵,清军也要逊色几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