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政变

大明之崛起1646 天海山 2272 字 9个月前

王应华闻言先是大喜,旋即又疑惑道:“然,何不即刻发动,却要等到曾后回宫才行大事?”

何吾驺微笑捻须道:“苏阁部实在高谋。那太子虽幼,但毕竟尚有大义名分,若不将其圈于宫内,定会为有心人利用,曾氏怎会不趁机兴风作浪?当趁其不备,绝此后患。”

大义名分?苏观生暗自琢磨着这几个字,忽而双目一眯,道:“待先帝出殡,便可遣人于天兴府遍张揭帖,言太子身份不明,有人见太子实已同先帝薨于闽南,曾后带入宫中的不过一乞儿矣。”

何吾驺与王应华对视一眼,虽觉苏观生做法有些不齿,但的确是打击太子大义名分的妙计,遂点头附议。

何吾驺又道:“另外,现下天兴府人心惶惶,皆惧虏军破城,此当安稳民心,以不误殿下大计。”

苏观生点头,“可将陈王夺仙霞关,并江西大军即日入闽勤王之事公诸于众,天兴府定无慌乱。”

……

两日后。

新任刑部尚书何楷府。

何楷令下人去取他珍藏的好茶,又对朱继祚揖道:“朱阁部许久未到我这儿来了,不知有何指教?”

“何部堂还有心思品茗?”朱继祚急道,“你被兀然调至刑部,就不觉得奇怪?”

“不过何吾驺于监国面前讨官罢了,有何奇怪?”

朱继祚凑近了些,低声道:“那何部堂可知宫禁御营调换之事?”

王应华府邸。

密室中仅有四人,除苏观生外便是王应华和何吾驺这两名与唐王关系最为密切之人。

下手则坐了名五短身材的长须中年人,其身份虽只是唐王府一名笔吏,但他更是朱聿奧的心腹亲随,正代表唐王在此。

“欲谋大事,必以两者相辅。”苏观生比出两根手指,“一曰朝堂。朝中官员虽大多会持中立之态,但也必有迂腐顽固之辈,不顾社稷大义,愚阻监国进位。”

他看向面前几人,“故而如内阁、都察院、吏部、户部、兵部等关键所在,皆需为自己人所持方宜。

“以曾后车驾之速,或有五六日后至天兴府。唐王时下有监国之责,即刻颁旨调动要害处的人选,当于行大事前安置妥当。”

何吾驺点头道:“内阁那边黄道周、杨廷麟等人均在它处,有我和苏阁部,拉上李光春、曾樱几个无甚主见的,已在监国大人掌控之下。都察院那边更不是问题,先前多是郑党的人充斥其中,如今拿下了郑党,填补的大多都是监国的人。”

王应华皱眉接道:“吏部那边最为重要,但若要动的话,却必会开罪于黄道周。”

苏观生不屑地哼了一声,“他早就是曾后的人了,有何好顾虑的?”

“那便容易了。”王应华道,“其正好不在天兴府,可将其调为工部尚书。改由苏阁部任吏部尚书,如此可行?”

苏观生微微一笑,立刻投桃报李,“而户部那边,何楷不过是个无甚根基的清流,将他转去刑部。吏部之要害当由何阁部执掌。至于礼部……”

他望向王应华,“王大人以礼部左侍郎顺势而进,正为适宜。”

王应华忙揖手道:“下官自当全力以赴。”

“只是兵部有些麻烦,”苏观生又道,“杨廷麟手握江西,又拥重兵,只能尽量招揽,却不可动其兵部之位。

“好在他与兵部侍郎皆不在朝中,当不会对监国大事有所掣肘。待大事既定,他也只有顺应大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