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石灰窑连接热风室开始首次试烧制的时候便出了问题,原本设计耐热八九百度的石灰窑在高温热风的鼓吹下,没过几个时辰便被烧裂了。
朱琳渼倒也未觉沮丧,毕竟这种老式石灰窑生产效率太低,索性建一座新型的立窑也好。
说实话,烧水泥的立窑他并不熟悉,但他知道炼钢高炉的结构,同时他还知道这两者都需要1300度的高温,于是只要改动进料、出料口,应该就可以通用。
他画出详细的图纸,建造工作就交给宋应星负责了。
说实话,对古代工艺非常熟悉的宋先生来指挥建造水泥窑,比朱琳渼的效率要高出不少。
十日之后,耐火砖搭建的立窑建成,开始点火。
朱琳渼再次来到水泥场指导首次烧制过程。
宋应星按他所说的水泥原料配方,将石灰石、粘土、沙粒磨碎混合在一起。
只是朱琳渼并不记得这三者的混合比例,所以暂定为八份石灰石,两份粘土,加少许沙粒。
立窑中的木炭已经烧红,宋应星指挥工匠们将混合的灰土从顶部倒入立窑,然后再倒一层木炭,再一层混合灰土,依此类推直到将立窑装满。
随后六名壮汉同时拉动两部风箱,大量空气经过热风室从立窑底部吹入。窑温迅速升高起来。
烧制一窑的石灰通常要四五天时间,但使用了新型的立式结构窑体,加上热风室鼓风,朱琳渼估计大概只用一天半工夫,窑温就能达到1300度的目标。然后再煅烧大半天,应该就可以形成水泥出窑了。
两天后,宋应星将几大筐立窑中烧出的成品运至龙卫军营,呈给朱琳渼看。
朱琳渼扫了一眼便知道烧制并不成功,虽能看到些灰色的水泥物质,但还有大量白色硬块掺杂其中,应该是烧制不充分所致。
他吩咐宋应星将人力风箱换成畜力鼓风设备,增加沙粒比例,并延长烧制时间,重新再试。
宋应星点头记下,正要转身离开,朱琳渼忽然想起硅酸盐水泥的反应中好像需要铝参与。
于是他立刻叫住宋应星,让他在原料中再加一些铁矿石粉。这是他眼下唯一能想到的含有铝的东西。
最终只有军马未能买到预期的数量。
仅韶州赵记有军马一百来匹出售,其他商贾竟无人应标。
后勤司以6000两的价格买下这一百零五匹马,而且俱是较矮的滇马。
好在徽商张家表示他们能搞来军马的货源,且是高大的河套马,但每匹要八十五两,还得至少两个月之后才能运到。
朱琳渼毫不犹豫地定了六百匹。如今长江以北都已被清虏占据,而大明产好马的地方俱在江北,必须趁着有货能多买就多买点。
待一众商户离开,应天祥将今日采买清单交给朱琳渼,后勤司庶务组已经盖了印,就等他最终批示了。
只见清单上一长串的军需品倒都没搞错,但最后合计数额却让朱琳渼眼皮猛跳——白银三万两千七百两!
如果加上预定的河套军马,总额更是达到惊人的八万多两!
虽说大部分货款要到交货时才付清,但这压力依旧非常大。
作为朱琳渼主要收入来源的苏记铁场,如今每月的销售额达到了三万两,纯利也接近两万五千两。
但精钢销售市场暂时已经饱和,也许季良将钢卖到欧洲之后能打开更大的销路,不过从澳门乘船到欧洲就需要近五个月时间。远水难解近渴啊!
现在龙卫军新兵老兵加起来不到三千人,就有这么大开销,等以后部队人数过万,只靠铁场恐怕很难支撑军费开支。
况且一旦部队开始参战,会增加行军、修路、战损、伤员、抚恤等诸多支出,花销肯定要远比训练时高。
想靠朝廷拨银子肯定是不现实的,户部自己都穷得像鬼一样。
朱琳渼发现,眼下的情势必须将计划中的一些赚钱的方案提前实施才行。
他将所有方案仔细过了一遍,最终决定优先建一座水泥厂。
水泥在后世只是一种便宜的建筑原料,但在明代,完全可以将其作为高档装修材料卖。
这东西用石灰石和粘土就能烧制,成本简直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基本上怎么卖都只赚不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