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实恰恰如同李思远之前所顾虑的那样,是萧轩所率领的远征大军在刚刚踏上归途的时候就民命令周大勇率领一千余名擅长骑术的精锐,在尽可能的利用占领区驿站内的马匹的情况下通过不断换马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中原稳定那里的局势。如果局势已经不可挽回,也要尽可能的在归途大军抵达河中以前将消息有效的传回来。
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本来就是有地理历史格局下的强弱之分、优劣之分的。硬要平等才是一种不公平。资源就是要在最优的地方集中配置才能带来最大的产出和效益,尤其在全球人均资源可以预期的未来以内不足的大背景和大格局之下。
除了资本和暴力,不要幻想有其他东西可以建立广泛的国际团结。也不要妄图团结不该团结的人。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美国及其盟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上本来就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如果说美国的国际战略有什么问题,那就是内政外交还不够帝国主义、白左思维影响应有的优势发挥。
社会主义阵营相互背叛相互不满(尤其阿尔巴尼亚这个坏典型)的历史证明,帝国主义是国际战略竞争的必由之路。其他第三世界国家靠不住
就这样,年纪并不算太大,在行动力上还很有朝气的李思远等人在做出决定之后就立即行动起来。
兰州至西安乃至京城的志愿部队,李思远依旧是不敢动的。因为这是出发前的后备部队基本安排。如果将留守的志愿部队向东南调集放弃西部和北部的边防。以李思远对君上的了解,就算名义上没有反叛这也绝对会被视为实质意义上的反叛。不过调动一些留守部队的火炮乃至这几年以来囤积起来的军备则完全不同。
崇祯六年的战事中,很显然军方系统的作战力量仍然拥有明显的优势,只不过是因为缺乏足够可以调动的火药和火炮资源才最终没有拿下杭州城乃至远在南方的广州城。如今西征作战已经以比预料更早的时间结束,囤积起来的不少火炮乃至火药就算在这个时候东调南调应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就这样,西北一带的大军沿着春季里水流还不算太过湍急的黄河乃至逐步开始恢复通航的运河仅仅花费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从西北向东南一带调集了上百门中重火炮、二十多万近火药、还有两万左右不属于志愿部队,但也属于十分精良的作战力量。海内留守下来的刚刚雏形而很不稳定的政治和权力构架,导致在大军将要归来的时候,激烈的内战在一次进入了一个高潮阶段。
杭州城外早已围困城区将近两年之久的炮兵阵地在此时再一次展开了猛烈的开火。尽管从西北调集过来的增援力量还没有真正的从水路抵达。但是援军的风声也让杭州城外的十多万各地军管会联军士气大震。上千门野战炮在这个时候接连不断的从城外依托足够人力资源堆积起来的小土丘上接连不断的展开了猛烈的炮击。
这些百斤左右的大将军炮改良而来的火炮实际上还是多少有一定攻坚能力的。可是以内远征部队带走了绝大部分有一定新式炮术经验的官兵,那些各地军管会临时志愿联军部队中的炮手们的实际水平就是相比当初南下作战的时候也大失水准。而总结了不少当初的经验教训,又有萧轩留下来的不少军内战例战法材料的杭州城守军在守城经验上则要丰富的多,不仅城墙内修建了内部的土墙,还理应新造的侦查热气球引导城内的炮火展开还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