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之间,几个月前才刚刚击退重围的京城守军似乎展开全面反攻的态势,如同泰山压顶一般分多路南下。
孙承宗在之前是预料到通州不可能在对方的反击之下久守的,也不是没有想过守军有可能在对手不惜物力的爆破攻击面前轻易被击溃的可能。然而,十万守军密集防守的城池居然能够在一昼夜之内被进攻的一方全歼还是太过匪夷所思。
面对急转直下的战局,孙承宗也在犹豫是否应该全力在东昌至临清一带迎战。袁可立是主张力守山东的,原因在于京城中那些以山东人为核心的民兵队和志愿营展现出来的潜力让人望而生畏,一旦整个山东再次沦陷,那崇祯帝的势力很有可能势不可制。因此袁可立觉得就算以再次以十万大军主力在东昌至临清一代覆亡为代价,也要尽可能的削弱那些强敌的起家时的势力。
然而毛文龙却不统一与风头正盛的强敌决战于山东的看法:“那暴君绝不可以常理度之,几个月来的整训很可能已经实力大涨了。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们是不敢以主力这样快就展开进攻的。如今我军的当当务之急时趁强敌还没有太多像样的骑兵,尽快率领大军主力退到扬州一带联络各方势力共同抗敌,同时也为按照新的方法扩充和整编队伍创造条件。朝廷如今也不能再迟疑下去了,必须大胆的放权变革事以从权,允许各地练军养兵”
天空似亮非亮的时候,通州城的四面八方再一次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单次数千到万余斤黑火药或许并不能有效炸塌京城的城墙外加上内部的土坡,但对这通州一带的城墙及矮小的多的土坡却足以炸开二十丈以上的通道,从天空中落下的不少土石碎片又给城中的守军带来数以千计的伤亡损失。当天空中的晨光开始让一切清晰起来的时候,准备好的四十多门红夷大炮沿着缺口的方向展开了向中心方向的直射。
同拥有不少坚固大户建筑的京城不同,通州城内不少寻常民房土墙甚至可以让一发有效命中的实心炮弹带来多处房屋的倒塌。这几个月来经过扩军恢复到万人左右的教导旅两个旅及近卫营与勇卫营各旅几万精锐主力,乃至其他民兵队各个新成立的后备志愿连也在这时候展开了突击,很快便于城内仍然拥有雄厚兵力却还没有反应过来的对手陷入了巷战和工事战之中。
进攻通州的作战从作战安排上来说,似乎并不显得多么巧妙,进攻的一方能够不过一昼夜左右的时间内攻破城防更多还是利用对火炮还有火药的挥霍,乃至各路精锐的全力投入。为了最大限度的加快进度,从投入各部队的伤亡损失到火炸药和炮弹的消耗都比预期的估算要多上不少。
特别是在破城之后,在萧轩的要求之下不接受零星投降与战场投降,至接受实现约定的大规模有组织投降,更是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战斗。
不过这一次通州之战的目的在萧轩看来显然并不是以前那样的歼敌或夺城,又或者夺取多少物资。而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通过战场考验和锻炼从各部队选拔出一批不仅日常行为纪录合格,而且战斗心理素养表现也十分突出的官兵。这样的人从之前的一些经验来看在这个近现代意识尚不普及的年代几乎是凤毛麟角,但以几万规模的精锐主力却也通过有效的军情组织体系从当中选拔出了二百名左右表现十分突出的少年官兵补充到刚刚成立不久的志愿团中,并替换掉志愿团原有的志愿营后备补充人员中表现不是太好的一些人,让原本随着革命种子的扩充显得有些虚浮和兑水的志愿团变得重新精悍起来。
当然此时的萧轩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时代环境不同,不可能所有人觉悟都很高的情况下,从自身队伍中挖掘志愿者和养分的方式来维持堪比革命化野战主力的军事力量似乎已经达到一个门槛,如果缺乏有效的革命化优质兵源补充,再经过两三次大战,顶多消灭十来万比较像样的对手,军事力量就有可能重新枯竭,这也不是萧轩愿意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