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短促反击

当冒着危险的孩子们点起火把,轻点整个山头阵地还有山下白天发生战斗的地方,并且归来的时候也没有人再伤亡损失的时候,才最终确认敌军精锐这一次夜袭带来的考验终究是挺了过去。总计一百零二名白天见到的神秘披甲强敌被消灭,这些人皮帽内的装束也确认了关外精锐的身份。

可是当轻点伤亡的时候,包括萧轩在内的不少人都多少感觉到了一丝沉重。这些人纠集起来的那些乌合之众在毒箭和火器面前被轻而易举的击溃,并没有造成多大的代价,可是这一百余名关外精锐,在整个近卫军各种准备好的手段齐出的情况下,仍然损失了大量的火器和弹药,同时战死超过一百七十人之多,包括重伤或很有可能残废的纯减员也超过了整个队伍的一成,总计伤亡多达四百余人。

很多人在平静下来之后也都难以想象,哪怕关外的建奴并非都是这种精锐,在对抗对方一个旗两三千披甲的时候,有这样百余名精锐骑射手会给整个近卫军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萧轩原本也以为或许过上一年,不用两年的时间,当近卫军和勇卫军成军,上万人都充分训练和武装起来的时候,或许面对崇祯二年入关后的满军大概四旗左右的兵力不会轻易重蹈浑河之战的覆辙,可是现在来看,即便是这个目标显然对于自身也有着不小的压力,恐怕没有如想象中那样轻松。

就在这个时候,忽然有一名负责检查敌军尸首的少年说道:“这个建奴不像是装死,但好像也没死?应该一口气,要不要补一铳!”

这声音也忽然间提醒了萧轩,此时此刻,掌握证据和弄清真相恐怕比思考着如何让亲军对抗建奴有意义的多。

“尽量要活的!不要让他们有机会自杀!”萧轩此时也就郑重的下令道。

只是在这个时候,似乎与众不同的火器爆破声与射击声再一次猛烈的响了起来,听起来似乎是威力并不是很大的轻型倭铳或者火门短铳一类的火器声,而这类火器应该是对此时做好了防护准备的后金精锐们毫无威胁的,只是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火器声音还有伴随的白烟竟然来自那看起来根本就无法容纳一个成年人的一些被烧毁帐篷内的箱子。尤其是不少箱子内至少同时向两个方向展开火力,似乎不止一个人在里面开火一样。

这当然是萧轩早就有所准备的最后手段,三十名挑选出来的官兵每人携带两排,总即六十排三百管填装好并且随时可以发射的火器展开射击。要想以比较轻便的火器来威胁这个时代哪怕亚洲最精良的盾甲防护,当然是没有什么希望的。因此从两个月前开始,萧轩就把心思放在了以火药为动力发射铁制重簇这方面。

其实自明代前期引来很多火器专家们也都有过这种打算,无一不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在于尾翼的问题没办法解决。用火器发射出去的铁矢因为没办法安排像样的尾翼,往往出口不到三丈就会横着拍出去。就跟人直接用弓箭去射没有尾翼的箭差不多。而如果安装上尾翼,那么漏气的问题就会导致这种火器威力极差。土木堡时代的明军就吃过这种“火器创新”的亏。

不过经过战术对抗推演和深思熟虑之后,这种做为“压箱底”的火器本来就放弃了二十米外有效杀伤目标的需求,只要二十米内不歪的太厉害就可以了。解决办法是稍稍有一定倾斜度的两道膛线,还有卷制枪管。

没法效仿文艺复兴时代欧洲个别螺旋膛线火枪的原因也在于即便是此时代京城中最优秀的火器工匠,也没有那种能力和经验。冶炼和铸炮上,不少晚明工匠有超越西方的技术积累,可金属加工则向来是东方短板。

此时这三百管联装起来的简单火绳武器当然也没有安装有效尾翼并保持一两重左右钢箭稳定的能力,因此同样没有七丈以外的有效杀伤能力。只是因为山头阵地的面积并不算太大,即便是这个级别的射程,勉强也算足够了。

一两左右的钢箭在被火药的推动力赋予了四百焦耳左右的能量后,在绝大多数人很难有效反应的时间内就能把箭头发射到目标处,并且破开这个时代除了重型车盾之外的任何单兵盾甲防护杀伤对手。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杀伤率,这些钢箭的箭簇也有涂了超量剧毒的凹槽,使被命中的目标不会造成短时间内太大的威胁。

这一切的准备都是为了应付诸如天理教那种刺客群的刺杀行动,也为了应付宫廷变乱时的那种特殊需求,只是萧轩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种手段竟然是用在了实力强劲的关外精兵们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