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浑河之战也并不算多的满人军官将领死亡数看,单次作战的伤亡损失未必很大。可有两个战例萧轩却还清楚的记得:一是松锦之战,有位网友列举了几十个一看就是满蒙人名的军官,这一战满人损失肯定不少,可取胜的却是满人一方。
郑成功的厦门之战,总共六七百满人全军军官一下挂了八十二号,损兵没有一万也绝对有八千,相当于整整被打没一个旗。可是仅仅似乎隔了一两年的功夫,满军竟然有勇气再次发起厦门之战拿下厦门?这两个战例让萧轩猜测满军有极限进攻中承受一万伤亡损失的能力也说不定。士气上根本就是一支活在古代的近代军队。
满人虽然不是全骑兵,可按照自己了解到的一个情况:后金马甲至少配四马,也就是说满军虽然以步战为主,却并不一定不是不能类似宋军单马骑兵那样龙骑兵化的机动的。
如果是这样,那自己的天子造反计划可就预期的时机内没有一点儿把握了。凭借数千或者顶多一万精锐,自己在推演和实地测试估计中的极限,是杀伤没有太过优良防护的一两万明军,满军披甲战兵要是有几千上万伤亡承受力,自己如果只有一万精锐战斗力足够强的情况下或许不会立扑,但一定会被拖住。
如果是明满联合围剿?至少三年或五年以内,自己的下场似乎都是可以预期的。往好处想,大致会是这样:“明末这场轰轰烈烈的天子起义军最终还是在内外反动派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这还是在未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书上才会留下如此语言。
要是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史书,自己被描绘成一个政治笑柄都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自己的近卫军要是如同此时代的波兰翼骑兵一样强大,达到真实古代世界位面的“冷兵器军队集体武功极限”,几百人抵抗几万鞑靼人平庸武装那种,那就算只有几千人也可以在这位面的亚洲横着走。只是萧轩也有一种预感:就算自己了解很多东西并做很多改善,这也必然不是朝夕之功。
这一场兵推讨论,也让萧轩一开始有些放飞的心收了一收,李自成可以做李自成,然而自己却暂时还没有这个本钱。朝臣们乃至很多统治阶级,还是有必要打打交道的。
“这。。。”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刚刚从战场上下来不久的少年们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不过一些战场统计却是了解的。
“敌军这一次夜袭伤亡是我军的二十倍,就算不考虑最后在紫禁城的收装包圆也是如此。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了没良心坑爆破防御的加成,可这也是实力的一部分啊。。。”
“我觉得敌军虽然有强有弱,可是平均实力未必逊色于我军,至少在夜间是如此。如果不是靠了关键性的夜袭,就算在炮火上不留手,我军恐怕也仅仅是勉强抵抗住对手优势兵力的进攻罢了。。。”
“不对,敌人的战力在夜间是体现的比较明显,可夜间我军难道不会防御?夜间我军行军的时候处处扎营,不给那些人以机会,白天的时候,就是敌军再多一倍也应该能应付。”
“可是那样一来的行军速度。。。”
“我军成军的时间还是太短,哪怕在哪个不知名的地方如果再有哪怕几个月时间的巩固和训练,再加上如今的战士们都已经经历过鲜血,战斗力应当比之前有很大提高才是。。。”
。。。。。。
少年们的发言让萧轩多少感觉到了一丝欣慰,至少这似乎是在对事而不是揣摩自己的意思进行的立场性发言。不过似乎还是有跑偏的态势,于是萧轩就如同下定论一般的纠正道:“这一次‘没良心坑’消耗了大量的火药和铅弹,朕想这样的机会应该是不常有的。在转战天下的战斗中,我们大多数作战中能够利用的火药和弹药不似这一仗这么多,最好不要考虑这个因素。。。”
就在此时,一名身为中队长的少年忽然说道:“这一仗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防御中的优势,才抵挡住了敌军的进攻。特别是我们修建的那些地下沟渠和暗堡。记得之前校场测试的时候曾经推算过:进攻的一方当有十倍的单位战力值优势或者至少三四的兵力才能损失比例相当或者势均力敌,哪怕夜间也是如此。这一仗中排除最后的爆破防御带给敌军的损失,敌军的死伤则不过是我军整个战斗的三倍而已,敌军投入作战的兵力则是我军三倍,优势系数为九倍到十,这样算下来,我军在夜战中的单体实力则是,则是。。大致相当。。。我军虽然不如敌军擅长单兵夜战,但是如果双方条件均等,进攻的敌军一定会在我军步炮安排面前伤亡严重。而且敌军的精锐兵力如果缩小为三分之一,我想压力也应该远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