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古代的仗怎么打

三!兵士对阵法的运用。如果兵士们平时经常操练阵法,又有一定地实战经验。那么!胜算率就大。

四!那就是指挥官的灵活运用。

指挥官指挥不力,增援的外围兵力补充不上进,这仗的胜算可能性就小。

比如说!对方的阵法更厉害,把你的人分割包围了,你就要及时调集兵力去增援。

在大型正面战场上,在大混战的情况下,指挥官很重要。他们要有实战经验,要善于利用地形,对敌方进行分割包围,各个击破。主要兵力用在围剿上面,其他兵力用在分割、牵制上面。

比如说!想消灭敌人某一部分兵力的时候,你就必须先布口袋阵,引诱敌人进入。然后!来一个人海战术,把对手围起来。而其他人,对敌人进行分割、阻击、牵制。只要敌人的援军无法前来增援,你这一战就胜了。

试想!你消灭了敌人的主力大军,你把敌人的人数减少了,以后几个人打对方一个人,是不是胜券在握?

秦国的这次崛起之战,后来的正面战场,秦军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完胜魏军,让魏军全军覆灭。在后来与庞涓的正面战中,秦军只是做做样子,然后就“溃败”了。

因为之前秦军太勇猛,势头强劲,所以!魏惠王把大将军庞涓调了过来,让他保住魏国。

当时的秦军,直指安邑,让魏惠王感到了压力。无奈之下,才把庞涓调回来的。

可魏惠王并不知道,商鞅与秦孝公早已商定好,不与魏国决战,见好就收。先避其锋芒,隐藏实力。然后!把兵力调走,去捏软柿子。

打魏国是很难打得过,但是!收拾韩国,还是妥妥地。再则!有楚国在一边牵制着韩国,韩国想好好打一架都施展不开手脚。

魏国见秦军败走,他们又夺回了失地,也就无心再战。再则!他们还有其他战场,也不敢冒进。秦军展示了肌肉,让魏国也不敢太过分。

魏惠王的想法也一样:见好就收!

在突然袭击的战场上,秦军占绝对优势。当时的情况,跟这些人描述的差不多。但也不完全是。

传说中后面的马车装人头,那是误传,是造谣。

传说中秦军把人头割下来后栓在裤腰带上,或者是背在后背上的麻布袋里,也不完全是。

主要还是看情况,处在什么样地战况下。

要是只是一次小型围剿,是魏国人传说的这样。执行围剿任务的秦国兵士,是会把敌方的人头割下来,栓在裤腰带上面或者是装在麻布袋中,带回去领赏。

因为!有这个条件。

而要是在正面战场上,特别是在双方进行大面积混战的时候,秦军想割下敌人的人头,也没有那个机会。在你割敌人人头的时候,你会死在别人的长戈或者刀剑之下。

所以!在大面积混战的战场上,是不存在割人头栓裤腰带或者装麻布袋的情况。

试想?你要是运气好杀了好几个敌人,你就光背人头就能累死你,你还怎么打仗?你只能等死了。是不是?

所以!魏国人说话带有夸张。后世历史评价者,都是带着偏见去以偏概全来评论这段历史的,是在抹黑商鞅。

不过!在正面战场上,秦国军队很凶残是真的。他们平时都是经过艰苦训练出来的,都是在奖励制度下苦练出来的。他们的身体素质过硬,军事技能也一样过硬。

而其他国家的军队,当兵的人都是逼迫去的。所以!这样地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

而秦国的军队,是有一系列奖励制度的。不仅打仗有奖励,平时训练只要你的军事技能过硬,都能得到奖励。在这种奖励制度下,秦国的兵士都自愿苦练,

因为!他们苦练是有收获的。只要能够在军事技能大赛上拿到名次,就可以给家里获得一块免赋税的土地。有了这样地奖励政策,秦国的兵士都自己把自己往死里练。

而到了战场上,你不凶狠一些你就会被敌人杀掉。只有你勇猛了,敌人看见你都害怕,你才没有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