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上!”老臣见魏惠王还不等他把话说完就发脾气,赶紧跪下,磕头道:“老臣已经下令,不许一切可能迁徙的人离开魏国。老臣正准备向主上汇报此事呢!”
“哦?”魏惠王听了,这才火气小了一些。
“根据老臣初步统计,白圭这次从我们魏国带走了一万两千多人。但是!真正的劳动力并不多,一般都是整个家庭、家族迁徙过去的。而且!有的家庭,当家的还是残疾人。主上!他们不完全是健全人。所以!真正健全人没有多少,顶天两三千人。主上!”
“两三千人?两三千人还少吗?”魏惠王喝道:“那些娃呢?长大了都是健全人!还有!那些女人呢?她们还能生!生!她们能为白圭生养无数娃!”
“主上!”老臣见魏惠王根本没有表扬他的意思,好像还要找他麻烦,吓得趴在那里浑身颤抖。
魏惠王吼叫完之后,瘫坐在君位上,被白圭给气的一样浑身发抖。
“主上!”
“主上!”
“主上!”
众臣见状,都跪了下来,呼喊着。
半天之后,魏惠王才手臂挥舞,叹道:“寡人的魏国!比起其他国家,还是很富强的吧?在魏国生活,怎么就不好了呢?”
“主上!他们说!跟随白官人,能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他们不想死在战场上,不想战争……”
“啪!”魏惠王朝着下面扔下了一卷竹简。
顿时!朝堂上鸦雀无声。
时间飞快,转眼已经到了夏收。
魏国大地上,一派繁忙的景象。田野中,到处都是忙着收割的人。集市上,除了早市外,几乎都是空荡荡的。
各地的世袭贵族们,看着丰收的景象,就跟现代社会的包工头、私企领导、个体小老板一样,一个个都在心里盘算着,要不要趁丰收年头增加一下赋税。或者!盘算着收取赋税后,如何过着他们想象中的美好生活。
丰收是属于他们的,而不是辛勤耕种的农民的。丰收年,他们就想着多收赋税。天灾人祸年,他们一样想着尽量多收一些赋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永远保持幸福的生活。而打工者!永远是他们奴役的对象。
突然有一天,有人发现:本地的人口突然地少了。有不少人收割的不是自家的庄稼,而是别人的庄稼。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上前打听起来。
“他们都搬走了!去了楚国!他们家的庄稼都给我们了。所以!我们收割他们家的庄稼。”
其他各地的情况也都差不多,大多数人都搬去了楚国、韩国和赵国。他们用还没有收割的庄稼换取了路费,变卖了仅有的家产作为路费,都走了。
“什?什么?”魏惠王得知魏国有近万人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韩国和赵国,不由地又是一顿大骂。
“他们为什么要搬走?为什么要搬走?为什么?”魏惠王咆哮着问道。
朝堂下的大臣赶紧汇报道:“主上!听子民们说,那些人之所以离开魏国,是魏国几乎年年都会发动战争,年年都要死几百、几千甚至上万人。他们不想活在恐惧中,所以都迁徙到了楚国。他们说!楚国没有战争。往楚国的江南迁徙,居住到大山之中,以后只要给楚国上缴赋税,就可以免除兵役……”
“放屁!”魏惠王打断道:“楚国就没有战争吗?”
“回主上的话!楚国是有战争,可楚国国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楚国征兵,都只征身材高大、力气大的人。而那些身材矮小没有力气的人,想当兵官府都不要。楚国赋税是按人口来收取的,所以!只要有力气,可以多种地,不加赋税。所以!他们认为!在楚国生活安定,能过上好日子!主上!……”
“放屁!”魏惠王打断道:“那么赵国和韩国呢?他们比我们魏国好么?他们比我们魏国更穷!而且!不是一样有战争?”
关于楚国的政策,魏惠王无可辩驳,楚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从整体上来讲,楚国人民的生活确实比其他国家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楚国的军队战斗力不强,楚国的兵都怕死……
楚国江北地盘上的人民,因为战争的关系,生活跟其他国家差不多。所以!楚国江北地盘上,人口一样稀少。大多数楚国人,都逃难一般地逃到江南大山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