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么一折腾,白圭的面子就大了。以后!到这个诸侯国去了,一定会成为这个使臣的座上宾。
规规矩矩地做生意,你还想赚多少钱?
无奸不商!或者说!无商不奸诈!不动脑子的人,想做生意赚钱,是很难的。后世传说中的“儒商”,都是骗傻子的。
要是大国诸侯君王派来的使臣,接待的人又变成另外一种态度。自然!不敢得罪也不会巴结,一副为难的样子。
赵国是必经之国,态度更不一般。接待赵国使臣,一般情况下都是白圭亲自接待。
赵国!是白圭贩马必经之地。
只有经过赵国,才能到达卫国、宋国,等周边小诸侯国。过了赵国进入周边的小诸侯国后,一切都好说了。小诸侯国几乎没有主权,不敢不答应齐国、楚国和南方的吴国等大国。
中山国不是问题,它是个小国。白圭经过中山国能够给中山国带来丰厚的关税,他们不答应是傻比。白圭的商队只是经过一下,又不是侵略,顺手人情还得好处,为何不干呢?
再则!商圣白圭救过兰公子。兰公子虽然是个废公子,可多少还是有一些人脉的。出于这个,中山国的人更是给白圭面子。
中山国的世袭贵族等什么人,想要周地的什么东东,只要开口,白圭都会想尽一切办法给他们买到,然后免费相送。
在这个可以行贿的社会里,只要你有钱!什么事办不成?
魏国那边!有一条便道通往中山国。所以!从草原上贩卖马匹等什么地,可以直接从中山国运过来。不过!这条道不是好走。最快地速度,还是要经过赵国,再转道去魏国。
与秦国等西北各个部落相隔,他们是不缺马的。他们缺的是交换的物资,没有交换的物资,人家根本不给马给你。
秦国!是一个穷国!在那里!生意根本没有法子做下去。再则!在魏国的主持联盟下,经常打仗。所以!在秦国做生意也不安全。
公元前362年,楚宣王七年。为了配合白圭贩马,为了尽量多得到一些马匹,楚宣王率兵北上,一副要打仗的样子。
在如今淮北、泗上之间仍有十余个小国,表面上他是来攻打这些小国的,其实上是为了白圭的马。
楚宣王屯兵边境,偶尔发动一两次规模不大地战争。打仗是假,胁迫是真。楚国当时也是一大强国,真正地实力比魏国还要强大。所以!在大军压境之下,一般小国都是不敢怎样的。
在这些小国家当中,也就宋国等国稍微大一些。以前的时候,宋国与楚国都直接干过。最后!败了。当时要不是晋国帮忙,败得更惨,几乎灭国。
当时的晋国,还没有被现在的魏国、赵国和韩国三家分晋,还是个超级大国。
晋国被魏国、赵国和韩国三家分裂了之后,势力就弱多了。他们三家各自自保,也就没有人顾及到周边的小国了。再则!为了扩展实力,他们也有吞并这些小诸侯的意思。所以!在很多时候,别人来攻打,他们不但不帮忙,有时还趁浑水摸鱼。
三家分晋后,魏国逐渐强大起来,赵国发展得也还可以。唯独韩国,在三国中稍微差一些。魏国与韩国是近邻,所以!经常受到魏国欺负。
总之!当时中原的局面是很混乱的。
包括宋国在内,这些小国家迫于楚国的军事打压,只得答应楚国的要求,让他们买的马经过自己的国家。
一千匹马,可不是小数目。关键地问题是!可能不止一千匹。
跟随到中山国的探子,早已打听清楚了,白圭这次贩了近两万匹草原良种马。
两万匹!是一个什么概念?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可以装备一个骑兵军。
当然!楚国是知道的,要想得到更多地马匹,就要与沿途各个诸侯国搞好关系。既然搞好关系,就要用马匹来行贿。不行贿,不给好处,各个诸侯国的君王和权力者是不会答应的。表面上迫于军事压力答应了,内心是不满的。所以!要想得到更多地马匹,就得暂时放下一切恩怨,先达到目的,以后的事以后再讲。
我现在要马!所以!所有事情都先放一边去。
求同存异,不就是要马么?我们大家坐下来把这些马给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