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朕早就安排好了,到时候你就一切都听你十三叔的吩咐就好。”
“十三叔?”
“正是。”
这父子两人刚说完,就见怡亲王上前一步朝弘时阿哥说道:“贤侄不必担心多虑,一切都有十三叔在,定是不会有半点闪失。”
三阿哥这才发现,原来怡亲王早就在这里一并恭候他多时了,只不过刚刚他进来的时候,因为心情紧张,只顾着向皇上回话,竟然没有发现被怡亲王从头看到了尾。虽然说十三阿哥与皇上的关系亲密无间,但是在所有的皇子阿哥中,与怡亲王最亲的既不是三阿哥,也不是四阿哥,而是五阿哥天申,而若论最不亲的那个人,反倒是三阿哥可以排第一,因此被怡亲王看了刚刚他那被皇上狠狠教训的一幕,当即是觉得无地自容,若不是皇上就在他面前,他恨不能当场就冲怡亲王发飙,要他十三叔立即滚出去!
事实上怡亲王那么大的人,又是那么大的官,而三阿哥在他的眼中不过就是一个孩子,怎么可能跟一个孩子计较这些呢?另外虽然以他对皇上的了解,不大可能将三阿哥立为皇储,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总是那么难料,万一元寿和天申阿哥都死在前面,又或者在惨烈的宫廷斗争中三阿哥一路血战到底最终胜出,到时候叔侄摇身一变成了君臣,因此以怡亲王的小心谨慎,当然是不会目光短浅地三阿哥公然为敌。
然而任凭怡亲王再是小心翼翼,却料想不到仍是惹恼了三阿哥,因为还在当天晚上就在宫中开始流传起三阿哥被皇上在芙蓉楼里逮抓了个正着儿,回宫之后又遭到一顿狠狠训斥的消息。这些传言自然也同样传到了三阿哥的耳朵里。由于当天在场之人只有他和怡亲王和皇上三人,连高无庸都是退在门外候命,因此他连想都没有想就直接认定是怡亲王泄露出去的,登时对他这位十三叔恨得是咬牙切齿:“哼,你个老不死的东西!竟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别以为仗着皇阿玛在后面撑腰你就能够为所欲为,有本事你就早点儿上西天,千万别落到爷的手里,否则的话,爷定是会让你生不如死!
三阿哥在性情上极大地遗传了他的额娘,自幼又没有一个好的师傅做人生指导,皇上更是忙于储位之争而疏于对他的言传身教,因此他的性情总体而言属于骄纵跋扈,虽然在他的皇阿玛面前收敛了许多,但是相由心生,就算是刻意收敛,也或多或少地流露出来。
皇上从来都是耳聪目明,自己的阿哥是什么样子自是格外清楚,然而此时见三阿哥难得这般低得下头来,皇上心中登时觉得很是诧异,继而又似乎突然间明白了什么,止不住地在心中暗暗地赞许:看来这趟西北真算是没有白去,总算是受到了历练,长了点儿本事,也能够有点儿大丈夫的气概了,若是早知道西北之行有这么大的成效,真应该早些下狠心来将他送去才是。唉,朕从来自诩教子有方,怎么竟是不如冰凝看问题透彻呢?当初若不是那个丫头替朕出这个主意,恐怕朕还是舍不得呢。看来果真是明白事理是一回事,真正能够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呢。都说严父出孝子、名师出高徒,朕自幼就明白这个道理,可是真正到了教导自己的阿哥的时候,却又全都忘记在了脑后头。说到底,还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朕想不明白的,冰凝那丫头却早想得清清楚楚的了。
这父子二人果真是亲生的,简直就是心有灵犀,居然在这个时候全都齐刷刷地后悔起这趟西北军营之行,只不过三阿哥是在后悔没有早些遇到自己的狗头军师,后悔能够免去这些年来的晦气霉运,而皇上则是后悔没有早些想透彻这些简单的道理,没有早早将他送到军营前去历练,没能将三阿哥培养成大清帝国的栋梁之材。
父子二人各自在心中感慨一番之后,皇上终于收回起自己的这些题外心思,赶快将心思集中到要跟三阿哥吩咐的差事上面。
“三阿哥,今天朕要过来,是要跟你提前商讨一下关于后天年大将军进宫谒见的事情。”
年二公子此次回京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进宫谒见皇上,他自己都不知道具体是哪一天进宫,三阿哥当然也是毫不知情,此刻听到皇上说后天君臣相见,当即也是一惊。
“回皇阿玛,日子已经定下来了?”
“是的,定在后天了,所以朕要尽快与你商议一番。你在西北军营这大半年的亲身经历,想必应该是比朕都要清楚年大将军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势力有多大。此前他曾经多次跟朕提出过要进京参见,但是朕都回绝了。现在朕听到一些传闻,说年大将军拥兵自重、贪赃枉法、结党营私、行贿受贿,等等,等等,举不胜举。朕爱惜他的才干,一直压着这些传言不予理会,本以为凭着年大将军的威名与口碑,这些传言渐渐地都会不攻自破。可是这一回朕竟然是错了,传言不但没有能够停止,反而愈发地喧嚣尘上,西北不论对于咱们大清江山来讲,还是对于朕本人来讲,意义都是格外的重大,偏偏那个地方从来都不安生,屡屡发生叛乱事件,局势十分的严峻,如果丢了西北这块重地不要说大清江山永固成了一句空话,就是朕也没有脸去见列祖列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