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1章 舆论

舆论声势造好了,皇上当然是片刻不能停留,立即下发一道圣指,封岳钟琪为奋威将军,同时要求平叛大军立即开始清剿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势力。

然而皇上这一决定做出之后,首先招致了怡亲王的担忧。

“启禀皇兄,臣弟有句话,虽然是马后炮,但憋在心里,实在是忍不住想要说一句。”

这兄弟两个自从上次的那个“心有灵犀”之后,关系开始慢慢地好转,十三阿哥虽然对皇上仍是毕恭毕敬,但是至少不再像从前那唯唯喏喏了,至少偶尔也会小心翼翼地提出一些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了,而这一次又是关乎平叛的大事,实在是担心皇上因为个人恩怨的误导而做出令他将来心生后悔的事情来。

皇上终于按照自己的心意顺顺利利地做出了决定,高高地捧起了岳钟琪,心情自然是大好,此时又见怡亲王能够直言不讳地向他提出个人的主张和见解,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只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他的命令,更是心情愉悦之极,因此面带笑容地回了十三阿哥。

“有什么想法直说就是,跟朕还客套什么!”

“回皇兄,想必您也知道,这一次平叛大捷,可是说是举全国之人力物力财力,上上下下都是勒紧了裤腰带全力支持西北战事,就连过年都没有恢复俸禄,臣弟担心时间长了,人心不稳、怨声载道。另外,谁也说不清西北平叛还要用多少时间,万一时候拉得长了,怕是有人撑不住呢。”

怡亲王和马齐一样,在与皇上的回话中也是小心翼翼地避开了人名,只就是论事,又因为这个担忧有与专门跟皇上唱反调的嫌疑,弄得十三阿哥字斟句酌了许久,生怕扯上年将军或是岳提叔的名字,引发皇上的反感情绪。实际上他自己受到皇上的训斥还是小事,万一这场战事持续时间过长,拖垮了大清帝国则是千古罪人了。

以往朝堂上也经常会出现意见分歧的情况,但是都是官员们依照个自的观点各疏己见,而这一次却是因为皇上的态度而自动地划归了阵营,也就是说皇上的态度成为划分阵营的风向标,因为两个方案确实是各有千秋、各有利弊,说不上来哪一个绝对正确哪一个绝对错误,因此各个方案的拥护者与其说是赞同这个方案,倒不说是为了表明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于是八党成员一边倒地对年大将军的方案投了赞成票,而保皇党们则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站在皇上一边,虽然他们并没有摸透皇上此举的真正含义,毕竟年大将军是贵妃娘娘的亲兄长,皇上弃年二公子而选择了一战成名的岳钟琪,无疑是在窝里反水的不明智之举,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然而身为保皇党成员,再是不理解不明白,在大是大非的站队问题上必须坚持皇上主张自己就要拥护什么。经过一年的时间,保卫和巩固皇权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已经初现成果,从登基之初的少数派到争取左右骑墙的中间派再到沉重打击反对派,现如今,保皇党已经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但是反对阵营的力量绝对不能小觑,而且在西北前战作战的第一指挥官又是年二公子,八党成员怎么可能放弃如此难得的与皇上分庭抗衡的机会呢?于是关于作战方案的选择问题,朝堂上一时间吵得一塌糊涂,不可开交。

皇上原本就是一个铁腕人物,此番也是因为意有所属,才会一边提出两套作战方案一边透露出来自己的意向之选,目的就是要假意征求意见实则一言定音。只是此时此刻,八党的势力还没有肃清殆尽,廉亲王还是身居总事事务王大臣的要职,年羹尧又是新鲜出炉的抚远大将军,任谁也不肯让好不容易军功在握的年大将军或早或晚眼睁睁地变成皇上手中的弃子,因此,对于八党人员来讲,不管皇上说什么,他们所做的唯一事情就是发起声势浩大的舆论攻势,在朝堂上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反对声音,目的无非就是要迫使皇上收回成命,改选年二公子的作战方案。

皇上当然没有料到反对派的态度会是这么的坚决,本以为八党已经是强驽之末,对他早已经构不成任何威胁,所以才会有持无恐、明目张胆地树岳钟琪威风灭年羹尧气势,然而他还是低估了反对派的能力与能量,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想法,又没能在朝堂上形成一边倒的声势,给了八党可乘之机,造成如今骑虎难下的局面。

皇上虽是铁腕人物,但也知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没有取得舆论一致支持的情况下,如果一意孤行强制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怕不是那些刚刚好不容易才争取过来的中间派又调转枪口去支持自己的敌手,那可就实在是得不偿失了。怎么办?

如此一番犹豫,瞬间就过去了半个月的时间,眨眼之间就要到二月份了。岳钟琪的方案就是要趁着草木未青、敌人立足未稳之际采取出人意料的突袭战术,皇上若是再优柔寡断地拖延下去,转眼就是莺飞草长的春暖花开之时,那岂不是要自己打自己的脸,直接成就了年大将军的战术?

不想坐以待毙的皇上必须主动出击,而关键人物就是马齐。马齐是先皇的重臣,尽管现在改朝换代了,但他在朝中仍然还是颇有威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场势均力敌的对抗中,马齐并没有明确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这也是让皇上心里非常不踏实的事情,因此他将目光放在了马齐的身上。于是一声吩咐,垂垂老矣的马齐就候在了养心展东暖阁的门外。

“启禀万岁爷,微臣马齐……”

“快快进来,不需多礼。”

进了门来,马齐照例是行礼请安,也是被皇上主动扶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