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7章 叛乱

当康熙帝突然驾崩的时候,对于叛匪来说,本来是一个绝佳的趁乱起兵时机,然而罗卜藏丹津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观望和犹豫,那是因为一方面他把握不准起兵的胜算到底有多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不知道是哪位皇子继承大统,他还在心存幻想,希冀新皇帝会对他恩宠有嘉。毕竟起兵反叛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如果不费一兵一卒,只需要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就能够换来独揽青海和项特蒙古右翼的大权,他何苦在胜算未卜的时候要与强大的朝廷做对呢?

然而罗卜藏丹津的如意算盘终究还是落空了,新皇不但是一位铁腕人物,更是与他没有任何旧交的一位皇子,由这位皇子继承大统,绝对是他噩运的开始。果不其然,在皇上继承大统不久,就颁发一道圣旨,将察罕丹津晋封为河南亲王,这道圣旨的颁发令他非但没有讨到半点好处,反而愈发地不得恩宠,并且大有被逐步连缘化的危险,这对于还处在观望和摇摆状态中的罗卜藏丹津完全是毁灭性的打击,幻想在瞬间彻底破灭。

被彻底激怒的罗卜藏丹津眼看着皇上在一片反对、质疑声中匆忙登基,皇位来之不易却也坐得不易,整日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明枪暗箭,内忧外患、焦头烂额,本就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里还有心思顾得上青海蒙古各部?在皇上最为狼狈不堪的时候,也是罗卜藏丹津谋反希望最大的时候,如此千载难逢的乘虚而入的机会,他怎么能够轻易放过?

天时--皇上立足未稳,地利--西北边疆,人和--各派反对势力紧紧地纠合在一起!所有起兵反叛的重要因素均都朝着有利于罗卜藏丹津希望的方向发展,起兵之势迫在眉睫!

雍正元年五月份,罗卜藏丹津自认为一切准备就绪,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这道东风真就如他所愿地吹了过来。当察罕丹津被封为河南王的圣旨,不仅彻底粉碎了他独揽青海和硕特部大权的美梦,也令他终于下定决心,给自己找出一个与朝廷决裂的最佳理由,于是他即刻彻底撕破了往日忠于朝廷的嘴脸,大张旗鼓地召集青海厄鲁特蒙古各台吉在察罕托罗海会盟,正式起兵反抗清廷,同时他还下令青海蒙古各部落,即刻恢复蒙古原有的称号,不再称王、贝勒、贝子、公等爵号,号召蒙古人摆脱满人的统治,重建蒙国帝国,重振祖先霸业。

不得不说,罗卜藏丹津虽然实力不济,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头脑,并不是莽夫一个。从前策旺阿拉布坦行叛逆之举不过就是为他自己谋取个人私利,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追随者除了获取丰厚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的好处。而此时罗卜藏丹津则是另辟蹊径,祭出了民族大业旗帜,不但技高一筹,而且极大树立起他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京城虽然号称四季分明,但却没有均匀分配四季的时间,相较于漫漫寒冬和长长苦夏,最美好的春季和秋季却是短得可怜,才刚刚告别酷暑没有一个月的功夫,仿佛昨天还是丹桂飘香,今天却又是北风乍起、萧杀一片,寒冬就这样在一瞬间气势汹汹地来袭。

此时是雍正元年十月,西北边陲战事自五月份爆发以来,经过五个月的时间,随着隆冬季节的来临,双方不是偃旗息鼓、来年再战,相反却是逐步进入白热化状态。

挑起这一场战事的叛军首领叫作罗卜藏丹津,青海厄鲁特蒙古首领,袭亲王王位。而这一场战事的渊源,还要追溯到七年前。

康熙五十五年,朝廷命罗卜藏丹津与右翼贝勒察罕丹津、达颜等蒙古王公共同统领青海和项特蒙古右翼,以平衡青海蒙古各派势力。对于朝廷的如此安排,罗卜藏丹津极度不满,认为唯有他才是青海蒙古各部落的首领,然而朝廷竟然没有委他以重任,只是与其它人共同统领青海,完全没有给予他足够的重视,清廷此举分明就是在扬他人贬自己。

由于对朝廷的任命怀有极度的不满,罗卜藏丹津一待从西藏返回青海之后,便一刻不停地悄悄开始了筹谋对抗朝廷的阴谋。至于怎么谋反,他还是要仔细思量一番。

朝廷用人的眼光一向极为精准,罗卜藏丹津根本就不具有领袖才能,所以才将青海蒙古的统领权交由几个重要王公贵族共同行驶。不管他承认与否,才能不足是确凿的事实,即便是现在有了谋反之心的时候,他也是一样由于缺乏足够的实力独挑大梁,从而不得不与他人合谋才能实现与朝廷对抗的阴谋。

与谁合谋呢?左看右看,所有具备与朝廷对抗实力又实实在在有谋反之心的人都被他仔细地研究了一个遍之后,罗卜藏丹津的目光终于锁定在策旺阿拉布坦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