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猜想到今天会有一场恶战,皇上当然也不会打无准备之战,既然定下来是今天宣读之道上谕,那么就要好好地筹划一番。因此当上谕刚刚宣读完毕,众人还来不及交头接耳之际,隆科多按照昨天晚上与皇上密议的内容,率先急急地奏请皇上,以做表率。
“启禀万岁爷,臣闻上谕,顿觉耳聪目明,圣虑极是周详,为国家大事发明旨,臣下但知天经地义者,岂有异议,惟当谨遵圣旨。”
确定由隆科多来演这场大戏,也是皇上深思熟虑的结果。首先必须是高官,说话才有仅仅是,而高官非总理事务王大臣莫属。在总理事务大臣中,怡亲王因为是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不适于担此重任,廉亲王是反对派,根本就不可能与他一唱一和,马齐虽是元老级重臣,一言九鼎,然而毕竟不是他的心腹,立场也不够坚定,特别是在五天前还曾经大放厥词,狠狠地打了他的脸,他怎么可能启用马齐?因此今天这场重头戏只能由隆科多来唱主角。
在时间上,皇上也是千叮咛万嘱咐隆科多,一定要迅速发声,抢占主动权,切不可再任由群臣百家争贵鸣而使场面失控。
果然不出皇上意料,有了他们事先未雨筹谋的严密部署,又有了隆科多这样的权臣率先定下了基调,此时整个大殿完全就是鸦雀无声,能够拿得出来的反驳观点五天之前就说尽了,今天根本就没有什么新言论,一切都在皇上的牢牢掌控之中。此外隆科多是什么角色?既是皇上的心腹,更是皇上的传声筒,不用猜就知道,今日隆科多的所言所行绝对不是自己溜须拍马,而是皇上授意的结果。因此一待这位总理大臣语毕,诸王大臣九卿全都不得不审时度势一番,上谕下发,意味着秘密立储已成定局,皇上又假借隆科多之手变相地恩威并施一番,占尽了天时、地利。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先皇是以仁慈著称,群臣才敢存了为各自利益团体举荐储君的野心,而眼前的这位皇上已经让众人充分信教了他的铁腕手段,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哪一个还想当那出头鸟遭枪打?还不赶快识实务地免冠叩首!
望着呼啦啦、乌压压伏地一片叩首的群臣,皇上知道,秘密立储之事应该是有惊无险地顺利确立下来,至此,皇上的心中总算是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想到他的皇阿玛那么多年之前就充分预料到了会是这个结果,而他自己却是不管不顾地一头掉进了先皇给他设下的温柔陷井,皇上非但没有半点的后悔与遗憾,相反却是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即使深陷泥潭却也是自愿受困并甘之如饴。不过再一想到现在正好整以暇地看他的笑话,皇上当即又是口也不服、心也不服:皇阿玛,您的如意算盘还真的是打错了,您一定不会看到您想象中的那个“笑话”,因为儿子已经下定了决心,儿子要和老天爷争一争,要时间云赛跑!儿子一定要保持龙体安康,一定要坚持活到福惠阿哥年满十四岁的那一天,活到小阿哥可以亲政的时候。那样的话,儿子就再也不怕什么汉姓摄政王了,再也不怕什么外戚篡权了,什么都不会怕。
从这一刻开始,皇上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十二年的宏伟规划,福惠今年就要满两岁了,只要再有十二年就能够长到十四岁,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国之栋梁,到了可以亲政的年龄,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也是从这一刻开始,皇上不停地祈求老天爷,恳求老天爷一定要最少保证再给他十二年的时间!当然时间越多越好,长命百岁更好,但这十二年一定不能少。
十二年是皇上对自己寿数的最低目标,却也是一个不小的远期规划,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既然自从他刚刚登基就要确定储君人选,也说明了他对世事难料的担忧。人吃五谷杂粮,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就算不是因为疾病也有可能是因为宫廷政变或是其它的天灾人祸,只要他在位一天,这个可能性就存在一天,国不可一日无君,皇上实在是不能想像在他突然驾崩之际,因为没有确定储君人选而上演诸子相互残杀、抢夺皇权的血腥一幕。
真若是那样的话,参与到抢夺皇权之人不一定只是他的这几个皇子,甚至王公大臣、流民草寇都有可能趁乱世造反谋逆。他怎么可能让祖宗几代人打下的江山在自己的手中毁于一旦?真若是那样的话,他即使是到了九泉之下也没有脸面去见列祖列宗。
因此在这十二年之内,不,就是现在,他必须立即确定一个储君人选,按照他所设计的那样,置于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储君关乎着江山社稷,他不能有丝毫的疏忽怠慢,他自己长命与否无关重要,但是江山社稷绝对不能沦落旁家,这是。
反正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这张纸上写下的到底是哪一个皇子的名字,此外,谁说现在写下的名字就是一劳永逸的?他是皇帝,他认为哪一个皇子更为胜任做储君就选哪一位,他想什么时候改就什么时候改,完全只是他一个人的权力!不过现在形势逼迫,他必须要先写下一个名字,以防万一的发生。写哪一个皇子的名字呢?不管写下的是谁的名字,反正肯定不是福惠阿哥,现在的小阿哥实在是没有能力担此重任。
冰凝,朕对不住你了,不过朕向你保证,一定要坚持至少再活十二年,直到福惠阿哥一天天地长大,长到足够大的时候,一定会再将这个名字改过来。朕有这个自信,因为朕坚信,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中,朕一定会是笑到终点的赢家。
想到这里,皇上的脸上不自然是露出了微笑的表情,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几乎吵翻天的朝堂群情激昂,而且是愈吵愈烈,几位意见相佐又脾气火爆之人差点儿要动起手来。然而皇上因为忽然间寻到了走出泥潭的法子,顿觉豁然开朗,心情极度愉悦之下,对于几近失控的场面没有半点责备之意,甚至扔下大殿中的群臣百官,也没有宣布退朝,就径自一个人优哉游哉地退了下云,任凭争吵之声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