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5章 反调

被皇上驳了一个体无完肤之后,高其倬没有露出半点愧色与尴尬,就好像皇上刚刚冷嘲热讽过的人不是他似的,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忠言逆耳。

“启禀万岁爷,臣以为,所谓秘密立储只是治标不治本。储君,乃德才兼备之人方可胜任,而德才兼备之人,世人皆耳闻目睹,何来秘密之说?”

即使高其倬没有再说下去,皇上那么聪明的人也是立即知道了他刚刚咽进肚子里的那后半句话一定是:这简直就是掩耳盗铃之举!

皇上真真是快要被这个不识抬举的高其倬气疯了,难不成他刚才驳斥那个奴才的话全都成了耳边风?然而这一次皇上却是再也不能像刚才那样咄咄逼人地怒斥他了,甚至是被高其倬堵了一个哑口无言,因为他这一次虽然寥寥数语,但是每一句都是金言警句,皇上是明君,再是立场不同,却是认同一个“理”字,因此对高大人新推出的此番言论禁不住颇有点头赞同之意。

皇上目前共有四个儿子,即皇三子弘时、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皇八子福惠,即使是说出大天来,也只能在这四个人中间确定储君人选。然而虽然说是秘密立储,可就这四个人而言,哪里还任何秘密而言?用不着任何人妄自揣度圣意,这未来亲君分明就是皇四子弘历一人的囊中之物。弘时就差请求他的父皇直接将他过继给他八叔了,如此不孝之子可谓是失孝失德;再看弘昼,即使是到了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的年龄仍是玩性不改、劣根不除,如此愚钝之子可谓是失才;福惠就更不用说了,还只是一个不到两岁的幼儿,皇上又不是一代昏君,再是独宠冰凝,再是溺爱福惠,又怎么可能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如此随心所欲地交到一个连话都说不利落的小阿哥手中?那不直接就意味着江山旁落摄政王吗?祖父一代的深刻教训难道还不能令他引以为戒吗?由此可见,能写到诏书里的名字,除弘历还能是谁?这个所谓的秘密立储哪里还有任何秘密可言,岂不就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

八月中旬刚刚开始,皇太后的丧仪基本暂告一个段落,只待半年后迁往遵化入土为安,朝堂上各项政务稳步推行,一片祥和之声,而他长时间酝酿已久的储君选定方案也初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思路,天时、地利、人和,现在就是最佳时机!为此,皇上特意选定了一个朝中无大事的日子,专门召集了由满汉重臣参加的议事会议,如同一枚重磅炸弹般地抛出了他自己独创的一套立储制度――秘密立储!

所谓秘密立储,就是皇帝将他心中所选定的皇位继承人的亲笔书写,密藏在锦匣里,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此外皇帝另行亲笔书写诏书一封,随身携带,待皇帝驾崩之后,两相对照,确定一致之后,当众宣布新君人选。(经过近两百年的时间证明,秘密立储制度是雍正朝留给整个大清帝国的一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避免了内部自相残杀、确保了皇权平衡过渡、保障了社会安定团结。这些都是后话,现在暂且不提)

秘密立储的根本出发点是进一步加强封建皇帝的集权、牢牢巩固他的江山社稷,这是关系国家根本的最重大的事情,既不能“开会讨论”,从而导致皇权旁落,也不能公开立储,从而引发骨肉相残。

在座的诸位大臣如听天书似地听完了皇上从他那天马行空般的大脑中独创的秘密立储理论,当即如石塑木雕一般,许久都做不出来半点反应,因为这个法子实在是太过奇特,又因为是关系到江山后继的重大事项,因此即使一刻钟过去了,不管是同盟军还是敌对派都没有一个人跳出来说个一言半句,因为这是一个非满非汉、非古非今的“四不象”,简直是旷世未闻,实在是令他们让众人难以在短时间内能够立即理解,更不要说接受了。于是又一个一刻钟过去了,众人还在努力地消化皇上凭空想出的这个有些诡异又有些奇特的立储方式,终于有个别大臣率先反应过味来,开始三三两两地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出乎皇上的意料之外,就像上一次抛出敏妃晋封皇贵妃并袝葬景陵的上谕一样,他的这个全新立储方式以又一个前无古人的惊天创举再一次遭到了群臣众口一词的集体反对。对此皇上万分不解,要说皇贵妃问题因为除了十三阿哥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受益者而遭到全体反对还情有可原,那么这个立储问题怎么会再一次被全盘否定呢?至少与自己的同盟军们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怎么也遭到了同样的噩运?

另一个令皇上万万没有料到的则是这一次第一个跳出来跟他唱反调的竟然会是高其倬。没错,就是那个因书写疏忽,被皇上抓住把柄并借题发挥,革去十四贝子禄米,其本人也被革职留任的那个高其倬。皇上万万没有料到,会是高其倬第一个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