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是雍正朝的新贵,他的异军突起完全得益于皇上的慧眼识英雄,不过由于他既不是皇室宗亲,也不是总理事务大臣,出身上的先天不足令他没有足够的胆量像隆科多那样明目张胆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但是面对如此惊世骇俗的创新之举也是实难举双手赞同,不是张廷玉有多大的胆子,而是出于对儒家礼法的尊崇令他不得不忠言逆耳。然而张延玉久居官场,这点儿眼力劲儿还是有的,连根正苗红的隆科多都选择了敢怒不敢言,他一个小小的张廷玉怎么会吃了熊心豹子胆?
自己的心腹大臣保持缄默,反对势力充分占据了朝廷上的话语权,极尽反对之能事,面对皇上被质疑、被否定、被讨伐,怡亲王的心犹如刀割般的难受。他是这件事情的最大受益者,也是是非的漩涡中心,身为总理事务王大臣,他该怎么表态呢?
当众替自己的额娘推托掉皇上的这番盛情厚意?这不是直接在打皇上的脸吗?也如隆科多和张廷玉那样保持沉默?那他岂不是甘当一个缩头乌龟吗?任由皇上一个人独自承受来自反对势力的凶猛反扑却是爱莫能助,这让他怎么不心如油煎?
即使心如油煎,怡亲王也只能是选择一言不发,否则他自己陷入被众人攻击的境地事小,如此由此而使局势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从而连累了皇上则滋事体大,因此尽管他的双手握紧成两个拳头却也只能狠狠地贴在双腿两侧,尽管他的双唇被气得微微颤抖却也只能抿得紧紧的,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将心中的怒斥脱口而出。
现在的情形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寡不敌众”,他一个人敌不过众口铄金,他一个人承担不起舌战群儒的重任,不是他没有这个本领,而是事情的起因就令他站不住阵脚,理屈而词穷,盖莫如此。
所以现在的十三阿哥铁了心地打定主意,他要一忍再忍,因为小不忍则乱大谋,但是沉默仅仅限于朝堂,他不会一直沉默下去,他会选择一个适当的方式,就他们兄弟两人的场合,请求他的皇兄收回成命,因为他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令皇上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毁于一旦。
朝堂上的反对之声取得压倒性的局面,皇上当然知道自己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处境,对此他既没有抱怨隆科多和张廷玉的保持沉默,也没有忽略怡亲王的隐忍不发,而是态度强硬地一语定音:“上谕已下,君无戏言”,随即拿起另外一件事情进行商议,不再给群臣任何妄议的机会。
“一废太子”之争是皇上与十三阿哥兄弟两人一生权利角逐之中最大的一次失手,几乎全军覆没,但是他们没有气馁,没有消沉,更没有退缩,反而更是以百倍的谨慎、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心投入到新一轮艰苦卓绝的战斗中,直到功成名就、抵达巅峰。
现在,当他们终成霸业之后,对于这个为他成为九五至尊的皇上立下汗马功劳,毫无保留地付出了一切的十三弟,皇上作为一个知恩图报之人,当然首先就想到了如何补偿十三阿哥这十几年的蒙冤受屈。
赐与亲王爵位,授予总理王大臣之职,这些都是他作为一个皇上,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做到的事情。但是,这些报答又太轻了,是任何一个帝王都能做到的事情,实在是不足以体现他这个皇兄对十三阿哥的兄弟深情。
可是,除了高官厚禄,他还有什么拿得出来手来的,独一无二的,足以表达他自己的兄弟之情的报答方法?虽然贵为一代帝王,空有一国之力,他却想不出来一个能够体现他特殊关爱的报答法子!因为十三阿哥是一个连江山社稷都不放在眼中的洒脱之人,金钱财宝、高官厚禄更是视如粪土,皇上还能用什么方式来报答他可亲可爱可敬的十三弟?
皇上深知,怡亲王也和他一样,也是一个极孝之人,因此能够报答十三阿哥的唯一方法,就是将敏妃祔葬先皇地宫,实现她连做梦都不敢奢望的事情,夫妾合葬。
作为帝王之家最为注重礼法,妻是妻,妾是妾,妻是皇后,妾是嫔妃,连继后袝葬都要皇上大费周章地引经据典,更不要说以妾的身份实现夫妾合葬了。这是身为侧室女人的最痛之处,生前孤零零地等待夫君的宠幸,死后仍是要孤零零地埋在妃园寝,远远地望着自己的夫君与正妻长眠地下,这是何等的凄凉。
生同衾、死同穴,是一个女人一生的最大幸福和心愿,而敏妃因为她的妃子身份而抱恨终生。皇上怎么不知道她的心中所想、心中所愿呢?
现在,既然他已经成为了皇上,他的手中连生杀大权都能在握,为什么不能够实现敏妃的这个毕生的夙愿呢?不过,虽然皇上身为帝王,但是他的权力也不是无边无际的,就拿加封先皇嫔妃这件事情来讲,他的最高权力只是到皇贵妃,不能将先皇嫔妃直接加封为皇后,也就是说皇后只有帝王本人册封,不允许嗣皇帝加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