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的猜忌没有错,皇上此举确实是为了怡亲王,但并不是众人眼中的“拉拢”,而是对他最为亲厚的十三弟的“褒奖”。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他的亲兄弟十四阿哥早早地就与他分道扬镳、各为其主,发展到现在两人已经成为了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冤家对头。
而十三阿哥,虽然与皇上是同父异母的半个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他们同心协力、默契配合,并肩战斗了二十几年,早已达到了你中有我、不分彼此、心有灵犀、出神入化的境地。两个人不用开口,只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对方立即就能心领神会。但是他们的旷世兄弟情却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遭遇了极大的考验。
在康熙四十七年的一废太子事件中,八阿哥一伙为了一举打掉由太子、四阿哥、十三阿哥组成的太子党势力,设计诱使十三阿哥中了他们的诡计。毕竟太子爷人多势众,不易下手;皇上当时虽然还只是四贝勒爷,但是老谋深算,不易上当。而只有十三阿哥,作为太子党中最薄弱的环节,不幸成为八阿哥的突破口。
在那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候,为了他们的宠图大业,十三阿哥挺身而出、舍已救兄,在他们的父皇面前,将一切责任全揽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直言所有的事情皆是他一人所为,与任何人无关,特别是他的四哥,丝毫不知情。十三阿哥用他一生的光明前途和荣华富贵,挽救了他们岌岌可危的事业,挽救了他的四哥,保全了太子党唯一的力量。
先皇听信了十三阿哥的“一面之辞”,震怒于皇子之间为了争夺皇位不择手段,不顾兄弟手足之情,犯下如此不可宽恕的罪过!而这个皇子竟然是他格外器重、格外恩宠、寄予厚望的十三阿哥!极度失望的皇上从此对他不管不问,只当是没有他这个儿子。而十三阿哥则自此开始,从极尽父皇恩宠的荣耀巅峰,瞬间跌落成为备受父皇提防甚至格外厌弃的无官无爵阿哥。
在那一回合的较量中一败涂地的太子党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太子被废黜,十三阿哥被弃用,四阿哥被迫韬光养晦。他们看尽了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但是十三阿哥对此无怨无悔,更是每当他的四哥提及此事之时,他都竭力避免旧事重提。他那样做,完全是他自觉自愿的个人行为,他不想让他的四哥觉得亏欠了他什么,他更希望他的牺牲没有白费,是有价值的,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面对如此开天辟地的巨大变化,又是出自一个办事严谨认真、凡事循规蹈矩、恪守先例,务求合情合理的皇帝之手,怎么可能不掀起巨浪滔天?为什么皇上宁可迁葬也要赐予敏妃祔葬景陵的殊荣?为什么宁可得罪朝中重臣、坏了礼制与规矩也要不太目的誓不罢休呢?
此时正处于雍正元六月,帝国政权虽然正在逐步走向平移,然而多股势力与不安分力量仍是暗潮汹涌,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蚊穴,皇上冒着政权有可能被倾覆的危险,仍是坚定地下发了此道上谕,而且不出他的预料,上谕一旦下发,登时掀起了巨浪滔天,满朝文武有人惊诧,有人不满,有人气愤,有人看笑话,有人说闲话,有人静观事态发展,有人暗收渔翁之利,不一而足,但是无一例外的是所有人的矛头都直接指向了怡亲王。
此番引起前朝后宫一片波涛汹涌的始作俑者虽然是皇上,但是导火索却是被皇上追封为“皇考敬敏皇贵妃”的敏妃。这敏妃是何许人也,竟能令皇上不顾典章,不顾法礼一意孤行?其实敏妃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怡亲王的生母,于康熙初年入宫侍君。由于康熙初年正是大清朝刚刚立国之际,礼制不尽完备,包括后宫的定制、规格、礼法等等均属探索阶段,因此敏妃初入后宫,虽然其被封为“妃”子级别,但是属于没有任何封号的庶妃,那些有封号的才是明正言顺的正统妃子,譬如当时的宜妃、德妃、荣妃。
敏妃虽然只是庶妃,受恩宠程度也不太高,但也分别于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三十年生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
敏妃于康熙三十八年病逝,七天之后,先皇向礼部发出一道上谕:“妃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病逝,深为轸悼,其谥为敏妃。”根据清朝的礼制,只有皇后、皇贵妃死后才有谥号,贵妃如果获赐谥号需要特别降旨,而妃子获谥号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
然而正是这个生前诞育了一子两女却是连个名号都没有的庶妃,受宠程度也是极其一般,然而在身后却是享有了追获谥号的莫大哀荣,这样的结果实在是大大出乎众人的意料,这是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也只有先皇自己才清楚个中缘由,然而因为敏妃是怡亲王的生母,怡亲王又是皇上最为亲厚的兄弟,因此尽管皇上自己也不知道先皇的真实想法,然而因为与十三阿哥的特殊关系,他想当然是认为这是由于敏妃的黯然过世后,先皇对于她生前没有获得封号之事非常后悔,因此在去世后才想到这个方式予以补偿,充分体现了先皇对她的内疚与怀念之情。
另外有一件事情也从侧面印证了皇上的猜测,那就是先皇出于对敏妃过世的深深哀痛之情,多日未理朝政,根据丧仪,妃子大丧期满之后,王公才可剃头。但是恰恰就有人公然违反此项典章制度,而那个人竟是皇长子,直郡王胤褆。对于直郡王对母妃如此不敬不孝的恶劣行为,即使是以仁爱著称的先皇也难以容忍,在极度愤怒之下直接给予了降级处罚,将当时已经是郡王的大阿哥立即降为贝勒。
敏妃过世后,由于景陵的妃园寝已经建成,又因为没有妃子袝葬帝王的先例,因此当年就入葬景陵妃园寝中,同时其十三子(怡亲王)和十三女交由当时的德妃抚育,十五女交由当时的宜妃抚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