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吧。近日朕闻听坊间多有传言,说是十四弟将要署理总理事务,消息传得还真是快呢。”
“回皇兄,臣弟倒是还没有听说。”
“那么坊间是在捕风捉影,还是空穴来风?”
实际上,连十四阿哥都不知道,怎么全国上下突然间就传出来这个他即将担任总理事务王大臣的消息。当他无意间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是当即一愣,皇上刚刚晋封他为郡王,还没等把这个郡王捂热乎呢,紧接着又要双喜临门,接二连三的“好运”令十四阿哥都感觉一切来得这么不真实。皇上是什么脾气禀性,十四阿哥最清楚不过了,若不是害怕将来到了阴曹地府见到皇太后的时候不敢抬头,恐怕连这个郡王都不可能给他,现在倒好,不但加封了郡王,还要授予总理事务王大臣,这哪里还是他那个诡计多端、铁面无私的皇兄?
这个消息若不是来自皇上,不用想,十四阿哥也知道定是八阿哥设下的计谋,用坊间言论来左右和干扰皇上的抉择。不过八阿哥的打算在十四阿哥眼中看来根本没有多大的意义,皇上是什么人?要让他能就范完全就是白日做梦。现有的四个总理事务王大臣中只有两个是皇上的绝对心腹,若是再加上一个十四阿哥,又是八党人员,则会形成以两个心腹对两个敌手的制衡局面,如此一来,无形中将马齐抬到了可以“墙头草、随风倒”地左右局势的高度。这可是皇上极其忌讳的,一来他不可能让自己受制于马齐,二来皇上要掌握总理事务的绝对掌控权,因此将十四阿哥加入总理事务王大臣,那上皇上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行为。就算是为了告慰皇太后的在天之灵,也绝对不会拿自己手中的皇权开玩笑。
十四阿哥原本就因为未能见到皇太后最后一面的事情而憋着一肚子的气,现在又听皇上如此云山雾罩、拐弯抹角地问话,当即就被气得火冒三丈!他是皇上,他想干什么,他自己最清楚,如果他有这个打算,升他老十四做总理事务王大臣,那么坊间的那些传言就是捕风捉影,如果他没有这个打算,那坊间传闻就是空穴来风。皇上最清楚的事情,怎么倒反过来让他老十四来回答这个问题?简直是岂有此理、欺人太甚!
面对八党精心炮制的最新谣言,如何既化解危机又没有影响到皇太后的大丧,确实是令皇上颇费了一番脑筋,主要是从这个谣言透露出来敌手的野心实在是太大了,皇上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所谓总理事务王大臣乃雍正朝首创,此类官员在顺治朝和康熙朝也有设置,只不过名称不一样,那个时候这类官员的称谓还是“辅政大臣”。在那两朝期间,做过辅政大臣的全都是赫赫有名、响当当的重量级人物,但同时也全都是下场格外凄惨之人,前有顺治朝的多尔衮,后有康熙朝的螯拜等人。与顺治朝摄政王一人独断专行不同,在康熙朝初期,为了避免发生与前朝同样的问题,一共确定了四名辅政大臣,螯拜是辅臣之首,另外三名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其中索尼是康熙结发妻子赫舍里皇后的祖父,遏必隆是康熙第二任妻子孝昭仁皇后的父亲。
由于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均为幼年即位,身为母亲和祖母的孝庄太后急需拉拢朝中势力,稳定时局,保持朝政的延续性,确保年幼的君主坐稳江山。同时,这也是朝中各派势力或相互争斗或相互妥协。事实上这些辅政大臣们确实没有辜负重望,确实两代幼主都坐稳了江山,只是他们自己全都落得一个可悲的下场。
现如今换作了雍正朝,随着皇上一统江山时代的到来,辅政大臣问题又提到议事日程上。由于皇上以四十五岁的“高龄”继位,又是一个将中央集权制发挥到登峰造极地位的皇帝,与前两任帝王都是幼年登基不同,他根本就不需要,也是根本不可能容忍“辅政大臣”的存在,继而影响他的独断专行。如果废除辅政大臣,那他定会落得一下坏了老祖宗规矩的下场,如果继续保留辅政大臣制度,则这些辅政大臣必会成为阻碍他大展宏图的制肘力量。既想赢得继位合法的口碑,又想摆脱祖制的钳制,为了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皇上简直是绞尽了脑汁。
皇上对于自己能够继承大统是做了充分的提前准备,从他在登基的第二天就下发的上谕可以看出,不但提前破解了既维护祖制又摆脱钳制的法子,而且连人员都早早确定下来,由此可见,皇上对于成功继承大统不但充满了自信也做足了最好的准备。在那道上谕中,明令:命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总理事务。“……朕苫块之次,中心纷瞀,所有启奏诸事,除朕藩邸事件外,余俱交送四大臣。凡有谕旨,必须由四大臣传出,并令记档。则诸事庶乎秩然不紊。”
深谙权术、足智多谋的皇上通过“总理事务王大臣”的名称对“辅政大臣”进行了偷梁换柱,既不能算他破坏祖制,又杜绝这些人以“辅政大臣”之的名义对他的权力进行钳制也是为了稳定局势、团结各方力量而精心炮制出来的一个实职官位。
这四个被授予“总理事务王大臣”的人员中,有两个人是皇上的亲信:怡亲王、隆科多,另外两个人则是为了拉拢人心、平衡各方势力,即廉亲王和马齐。怡亲王和隆科多自不必多说,那是皇上的左膀右臂,皇上真心实意地想要倚重这两位重臣。而廉亲王由于在争储之战中聚焦了朝中众多的势力,马齐则是三朝元老,朝中重臣代表,这两个人的影响力极大,皇上不得不有顾忌,不得已而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