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算下来,正向9毫米的反射截面积,竟是只有一颗玻璃珠般大小!
高波段以上的雷达其可探测距离骤然下跌,缩短到难以置信的地步。
精心设计的z-1,以当今世界第一款且最强大的f-22‘猛禽’四代隐身战机为参考目标,左雪称之为持平,那么,这岂不是说,f-22面对高波段雷达时,正向反射截面积同样只有玻璃珠般大小?
玻璃珠般的截面积看似没什么,没有具体概念。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大概就是世界尚属主流层次的三代战机,其搭载的空基多普勒雷达,在面对9毫米如玻璃珠般大小的空中目标时,不起作用,失去原有效果,无法在战斗之中锁定目标。
整个情况,宛如自废武功,甚至连第四代中距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都会失效!
三代战机的攻击手段,在这样的恐怖隐身性能面前,只有红外成像的格斗导弹有用。
可问题来了,具有隐身性能的四代机又不是傻子,在非战时可能与你来基情四射的友好交流,互相撕逼,言语嘲讽,外加刺探情报,绝不会展露自身的真实实力。
一旦进入战争状态,不好意思,四代机会最大程度利用隐身技术赋予的极高优势,执行暗杀突袭战术。
超音速巡航抵达超视距打击范围,锁定目标一击必杀,再迅速离去,整个过程,被攻击的目标,完全处于眼瞎状态,没有一丝一毫的换手能力。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莫过于此。
隐身性能对空战的影响力,就如同当年雷达出现时对空军和海军的影响。
当今世界有点资本、技术、上进心和忧患意识的国家,要么选择自主研制战斗机,要么努力采购四代机,尽量与隐身沾边,赶上时代潮流,仿佛不带隐身就落伍般的心态,其核心原因就是隐身战机的影响和战斗力太过恐怖。
论机动性和格斗性能,苏-35重型机与f-22或许会打的不上相下。
论真实空战,不好意思,全面发挥隐身性能的f-22,一架就能解决10架苏-35,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确确实实。
“不算高,或许还不如,这个参数是我和导师仔细分析研究过的,f-22的隐身设计顶尖,其应用的隐身技术更是非常先进,即便没有采用dsi进气道技术,时至今日也不落伍。”
无处不在的梯形面和隐身细节设计。
外倾双垂尾的285度经过严格计算,看似普通无奇,却精巧自然,使得雷达反射波瓣面缩减,并抑制从机身末端接收和反射的雷达照射信号。
战机末端的二元矩形矢量喷管,则起到与f-22一样的隐身效果,极大程度消除雷达反射截面积和红外截面积。
仔细浏览和构思第一页的z-1战机三视结构初始蓝图,周海看的有些心惊肉跳,严谨的计算数据,符合主流标准美学的总体隐身设计和细节隐身手段。
中庸?
大众货?
就凭借这份初始蓝图的气动设计,就可以碾压之前接触的f-35‘闪电’,跻身世界尖端战机的序列,绝非一般人能够媲比的。
因为,光是想象大家都会,自我畅想未来的时候,轻松构思什么性能超级尖端的战斗机吊打f-22‘猛禽’毫无问题。
畅想未来嘛,反正不犯法,大家互相吹逼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一旦涉及正儿八经的气动设计、机体结构、机翼类型、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理论数据和数学计算等等,99的人都要抓瞎,满脸懵逼。
战机隐身理论基础是什么?
雷达反射波瓣面该如何消除?
红外辐射该如何抑制?
如何将细节梯形面运用的同时,与总体结构相补而不出现问题?
细节和总体两重结构整合运用的时候,该如何确保不会产生冲突?
机身气动布局会不会出现问题?
机体内部结构又该如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