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第三十六章

七零养家记 北佚 5605 字 10个月前

“既然人家跟我要签名,肯定是一出了画本就要给我寄过来我才能签。当时人家寄了两本,一本让我签了名再寄回去,一本是专门给我订的纪念本,外头买不着的。”

温向平倒不是责怪妻子多花钱,只是这大冷天的在外头排那么久队多辛苦啊,也怪他忘了和苏玉秀说,不然也免了这一顿奔波。

“啊――”

苏玉秀当时大手一挥掏钱买画册的豪迈顿时没了影,半天才可怜兮兮的说,

“既、既然和外头的不一样,那我买回来收藏也不亏吧……”

温向平被妻子可怜巴巴的眼神看的一笑,忙说,

“不亏不亏,就当我们买了两个版本收藏了,一点都不亏,等你下班回来,我们一家四口就一起坐在桌边看,多好啊――”

这才把苏玉秀哄的又高兴起来。

这样一本画本,又是白纸制造,又是有“温作家亲笔签名”的旗号,价格自然不算低,能像一买买两本甚至多本的人并不算多。

可沽市手里颇有几个余钱的人也不算少,既然妻子(妹妹)(女儿)喜欢,买给她们也就是了。

这还只是沽市一个城市,再不发达的地方也会有一二个人手头宽裕些,何况华夏出版社把画本发行到了不少城市,再加上红星杂志在新一期杂志上的声援,这一来二去屡屡加印的,竟也是大赚了一笔。

而其他出版社虽然有抢占了先机先行出版画本的,可他们那发黄的毛头纸、粗糙的人物设计跟这一比,本来还能入眼的画本顿时就成了地上的泥。

当初提出要给《纽扣》发行画本的是华夏出版社在沽市分社的主编,为表诚意,便亲自给罗家和写了信。如今销量又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主编索性又提出了要请温知秋以及温知秋的责编罗家和吃一顿庆功宴的意思。

至于是不是只吃饭不说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但罗家和想了想,还是拒绝了。

先不说温向平离这儿要坐几天的车,就是他的伤脚也让他出不了市,遑论跑这么大老远过来。

但为了避免给主编造成温知秋傲慢的印象,罗家和在信中解释了温作家意外受伤在家调养的事情,又表示之后等温作家痊愈以后二人必定上门邀约,共进午餐。

同时,罗家和也给温向平去了一封挂号信,说了华夏出版社主编的邀请和自己越疽代苞的拒绝。在信的末尾,又表示如果温向平不想放过这次机会,自己之后会主动上门邀请主编,温向平可以慢慢的过来,不必因为赶路而影响到伤脚的恢复。

温向平对罗家和的处理方式当然没有意见。

他最近也确实忙得很。

首先,他要保持《蜀山》每周两个章节的更新频率,按时寄给罗家和;其次,他已经开始写新作品的大纲,虽说不用像成品一样详细,却也要把故事整个的框架和走向写出来才行,每天都要抽出个小时放在这个上头;

这第三嘛,还有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甜宝小些倒是还能等两年,温朝阳今年却已经八岁了,至今还没怎么上小学,字也认得不多,温向平便拿着那本《老人与海》,每日早晨教温朝阳两个小时读书认字。

温朝阳也懂事,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于是每天也是认真的学习复习。

至于为什么不送温朝阳去上小学,这就涉及到温向平正在忙碌的第四件事。

眼见着七七年就要结束,新的一年就要到来,全国高考恢复后的第二次高考也已经近在眉睫。

在这个年头,考上大学不能说是唯一的出路,却也能称得上是最便捷、最有前途的出路。谁家要是能出个大学生,一家人都能挺胸抬头走在外头。何况等毕了业,国家还管给分配工作,这在多少人眼里都是个香饽饽啊。

这年头也没什么复习资料,不少人就翻出以前的高中课本看,有想报考外语的,就再捧着本《主席语录》的英文版自学。

温向平自然是要考文科的,考试项目中,语文和英语是不用愁的,政治和历史也在准备新作品的时候研究了不少,再加上本身广泛的知识面,也不算什么难题。

唯一要担心些的就是数学了,一份卷子一百分,一共只有九道大题,虽然听已经考过的人说题型并不多,但对于一个常年靠笔杆子吃饭,十几年没碰过数学的人来说也不容易。

温向平是打算报考沽市的大学的,到时候顺势就能带着一家人搬到那边去。虽然晋省没什么不好,但想到几年之后各大城市的发展,还是沽市要更胜一筹。

何况温向平还打算着等将来温朝阳和甜宝上小学的时候,让他们直接进沽市的学校去。

毕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沽市的教育资源都要更丰富,与外面的交流也更广阔更频繁,无论是对两个孩子的未来发展还是他们家的发展都是更有利的。

为了达到去沽市上大学的目标,温向平于是每日又抽了一到两个小时来复习高中数学。

虽然之前的《蜀山》因为涉及到封建迷信的因素没能刊登,但温向平写连载小说的心思却一直没有断绝。

毕竟童话只是短篇,不说从字数上逊色于长篇小说,按字数记的稿费多不到哪里去;就是引起的热度也持续不长。《纽扣》能撑上近两个月,已经是罗家和运作有方了。

山不转水转,既然仙侠类的小说不行,温向平就打起了写八年抗战的主意。

这个主题可以说是既贴合实际不过“度”,与封建迷信、投机倒把的思想彻底绝缘,同时也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但当下歌颂党带领人民千辛万苦、历尽艰险赶走侵略者,建立新中国的文章书籍绝不算少,要想在一众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可就不仅仅是体裁新颖,故事跌宕起伏能做到的。

于是,温向平找了不少的红色书籍和历史书来看,其中详细介绍了从民国建立伊始到新中国解放的三十几年,时间脉络、大大小小的事件、哪些著名的或小众的英雄人物,从众多本书中也算是事无巨细的让温向平了解了个清楚。

这些书籍以摆理论现实和名人语录居多,多走的是写实的朴实风,算是很好的教材和资料。

虽然意料之中的,这一沓子书大多行文严谨严肃,但竟也有许多短篇非但不至于拗口,反倒朗朗易读,平仄押韵很是工整,倒教温向平吃了一惊。

看来自己一开始果然还是托大了。

温向平于是又买了不少期刊报纸来研究,发现其中也不乏有人画了形象生动的漫画,也有用老虎、狮子和豺狼打了比喻讲历史的。

不少的作品让温向平也津津有味的读了一会儿。

等资料都翻过,温向平就得出了一个结论。

凡是易于上口的,都是给不识字的乡民或者孩子们念的,而给成人和有文学素养的人看的书,就无一例外走了严肃的风格,虽然也有各种手法的运用,但总体而言,读的时间久了,还是显得枯燥无味。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温向平就要用幽默风趣,甚至是滑稽的语言去写这段历史。

这段用无数英勇的中国英雄鲜血铸就的历史不应当被玩笑对待,而是值得用最郑重的态度、最虔诚的心灵去描写。

温向平虽然喜欢剑走偏锋,柳暗花明的构思,却也没想着不择手段、哗众取宠。

他曾去过屠杀纪念馆,也曾翻阅过当时外国人笔下的受苦受难的国民,更是曾亲眼看过外国记者所保留下来的真实而稀少的影像。其哀嚎之揪心、鲜血之淋漓让在座之人无不动容甚至避目而不敢去看。

这段历史之惨痛、之严肃自然无需多说。

而就算他敢这么做,都不用专家学者来批评指责他,广大的读者和人民群众就要先用唾沫星子淹死他。

这离新中国建立才刚有一代人的时间,可以说从三十岁的中年人往上就没有没经历过那段痛苦的岁月的。侵略者的暴冷血还历历在目,死难者的鲜血还未冷却,怎能容人戏谑。

温向平想要写一段八年抗战的故事,但他选择用更接地气的法子,用更直白的语言借一个发生在华夏一角的故事映射当时的整个国家。

以小见大,从情入手,比平铺直叙的理论和语录更能让每一个读到的人都为之揪心,也深深地感同身受。

既然决定要写这样的一本书,自然不能轻易下手,而是必须在真实透彻的了解当年历史的情况下,适当的加以艺术修饰和拔高,从而兼顾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性。

为此,温向平又拄着拐从五层高的楼跑到离医院颇有一段距离的百货商城去亲自挑了厚厚一沓子书回来,原本空荡荡的房间此刻地上以堆满了书。

但他私自乱跑的行为却惹得苏玉秀嗔他。

“咋不让我给你买去,就不能好好养着伤么,这脚还没完全长好呢咋就惦记着乱跑,下次再要买什么,提前跟我说,我下了班给你买去。”

温向平讪讪的摸头笑,却也没应苏玉秀这话。

一来他需要的书多而杂,可苏玉秀每天在食堂已经够忙够累了,回来还要给他们父子仨做饭,哪儿有精力见天儿的往百货商城跑。

二来,有不少书虽然名字不同,但内容大体是一样的。也有些书又不包含他所需要的时间段。除此之外,不同的书对不同事件、人物的侧重点也不致相同,到底得他亲自过一遍眼才好。

毕竟他只有在对那段时期了解的尽可能透彻以后,才能写出符合史实的情节、环境和人物。要是他在小说中来一句“伪装身份的军统的特务拿了一张钞票买了几个包子,找回来几个银元”之类的,那可就真的要被历史学者和所有上了三十五岁的人指着鼻子骂了。

真正的千夫所指。

温向平可不想尝试。

苏玉秀拦了几次也没拦住,也只能任他去了。

在把整个房间地上摞了大半的红色书通通读完之后,温向平心里总算大致有了纲要和想法。

他准备设计一个主要人物为线索,贯穿整本小说的始终,再以围绕主人公发生的、或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件经历来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