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昂着脖子直视,没有一丝畏惧。
审配神情悲恸,握住剑柄的右手不停的颤抖,说道:“审正南,本刺史对你推心置腹,并且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你,你对得起本刺史吗?”
审配淡淡的说道:“并州朝不保夕,大人难道不知道吗?”
“哐当!”
宝剑落在地上,颓然坐在地上。
“也罢,也罢,归顺蜀王。”
无奈的摇摇头,失落的捡起地上的长剑,说道:“并州的军政大事都由你决定,不用通知我。”说完后,转身返回后院。
审配望着离去的背影,神色复杂。
对审配委以重任,这是知遇之恩,让审配很感激。但并州夹在蜀国和魏国中,无依无靠,必须要作出抉择。曹操灭掉袁氏,审配不愿意在曹操麾下做事,便有了归顺王灿的想法,借助蜀国的力量为袁绍复仇。
审配转身离去,迅速去商洽归顺蜀国的事情。
……
兴平七年,三月十五。
赵云率领一万轻骑兵出壶关,奔袭千里,入冀州,突袭广平郡辖下的涉县和武安县。骑兵突如天降,攻占了两县,劫走了两县的粮草和军械,并且灭掉驻扎的魏军。同时,黄忠率领三万精兵再出虎牢关,逼近颍川郡和陈留郡。
消息传出后,曹军震动。
赵云率领的一万骑兵打乱了曹操的布置,黄忠又突然横插一脚,使得魏国的南面出现了危险,必须要有人率军镇守。曹操攻击并州的大军不得不停下,一方面派人阻拦赵云,另一方面抵挡东出函谷关的黄忠。
赵云和黄忠插手,曹操不能吞下并州,像是被扼住咽喉,无比难受。
可以说,法正出手的时机极为准确。
他坐视袁氏被灭,却在孤立无援,即将遭到曹操攻击的时候,才主动伸出了橄榄枝,兵不血刃的收降并州,瓦解了袁绍建立起的最后一块势力,也让曹操吃瘪,不能把北方彻底拿下。有了赵云和黄忠的力量,足以暂时牵制住曹操。
这样一来,又给王灿争取了平定南方的时间。
曹操解决了袁氏一族,却没有收兵。
王灿率领大军在庐江停留,曹操却一刻不停,无比忙碌。
魏军冒着严寒,在北地来回奔波,扫荡袁氏痼疾。
相比于王灿,曹操知道自己的底蕴不足,粮草、兵源都差了一大截,因为他没有益州和荆州那样的财力和物力。因此,曹操格外的抓紧时间,最短的时间内平定了幽州各郡,把幽州重新梳理了一遍,同时又对并州发起攻击,准备稳定大后方。
并州刺史是袁绍的外甥,袁氏被灭,屯兵并州,幸免于难。
通晓文事武略,有一定的才华,算得上文武双全。
然而,论武艺,只是中等武将,不及乐进、李典、夏侯惇等人,更别说曹操身边的猛将许褚,所以论武是不行的。论智谋,曹操麾下有司马懿、司马朗、陈群等满腹才智的人才,也远超,再加上曹操还有袁绍以前的谋士,如沮授和许攸等人。
不管是哪一方面,都处于绝对的弱势。
曹操挥兵西进的时候,无比紧张,知道大祸临头。
派人找来审配,商议对策。
审配是袁绍倚重的谋士,曹操和袁绍的三个儿子交战时,审配聪明的躲到并州,避开了袁氏被灭的战事,从而保住小命。
晋阳,刺史府。
在大厅中来回走动,显得很着急。
眼见审配走进来,像是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急忙把审配迎入大厅,问道:“正南(审配字)先生,曹操举大军杀来,怎么办啊?”
审配笑说道:“大人,眼前有上、中、下三策给大人选择。”
立刻问道:“哪三策?”
审配不急不缓的回答道:“下策,是大人举并州投降,归顺曹操,避免并州遭到刀兵之祸,也能避免被杀。然则,大人是先主的外甥,袁氏嫡系,曹操生性多疑,肯定不会重用大人,甚至可能把大人关押起来,也可能直接给大人一个闲职,终老一生。”
摇头说道:“不好,先生说中策。”
审配继续说道:“中策,大人联合蜀军抵抗曹操,借助蜀军的力量保持中立地位。若是蜀军杀来,大人联曹抗蜀;若是曹军杀来,大人联蜀抗曹。不管是谁要攻击并州,大人就联合另外的一边。大人自成体系,不受曹操和王灿管制。”
轻轻摇头,皱眉说道:“袁氏已亡,江东孙氏日落西山,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天下是曹操和王灿争雄。我若是孤立于并州,虽然暂时得到安宁,但迟早都会归顺一方。等曹操和王灿决出胜负,并州再无优势,到时候还有归顺的机会吗?中策也不好。”
说话时,脑中闪过一道亮光,猜出审配的最后一策,却没有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