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集团靠船队,得到的利润,远大于黄堂集团。
因为宋氏集团用的就是这种利润计算的方法。
比如宋氏集团的船队,一年下来,卖了五千万吧。
那么,不管船体损耗如何,不管人力成本如何,先分两千五百万给母公司宋氏集团。这母公司的两千五百万,是赚定了的。然后呢,剩下的两千五百万,再去扣除船体的磨损,扣除油耗等杂七杂八的款项,然后扣去给船长的单独计算的工资,剩下的,给小伙计们按比例分配!
这样,小伙计们到手的工资,就很少了。
黄堂集团却不是这么计算的,假设,黄堂集团这几十条船的卖鱼的钱,依然是五千万吧。
黄堂让这么做:直接用这五千万,先扣除各种损耗,扣去各种成本,然后再给员工们发底薪,然后,给员工们按照比例发绩效,剩下的,给母公司黄堂集团。
如果收成不好,除了船体损耗的钱之外,母公司是没有一分钱的。
任何一个公司都不会这么干,但是黄堂集团这么干了。
唐诗诗几次三番的,想对渔船队伍进行改革,黄堂不太同意,觉得原先就答应带大家去致富的,现在渔民们,黄堂集团的渔民们都致富了,所以也算兑现了当年的诺言。
但是唐诗诗说,如果这么干下去,很可能你苦心经营的船队,最后你一分钱不赚,为他人做嫁衣裳。
你如何扩大船队的规模?
难道说要靠其他部门去养活一个渔船部门吗?
黄堂无语。
经过几年的折腾,果然,这渔船队伍的员工们是富裕起来了,但是黄堂集团却没有在这里捞到多少好处。
黄堂精简部门的时候,想先精简一些利润不高的部门,就首先想到了渔船队伍。
黄堂的意思是,干脆把渔船卖掉,队伍解散掉算了。
结果遭到了集体反对。
因为无花果不似韭菜茄子,不是当年种植当年收获的,要第四年,才能大规模结果。
所以,七年前大家大规模开始种植,胶东三市区,黄堂开酒楼什么的,都是奔波在胶东三个市区内,但是实际上胶东地区有很多的农村,山峦叠嶂,是典型的鲁东丘陵地带。
这些地带,特别适宜温带青皮无花果的种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花果的种植,铺天盖地的展开来。
而四年前,正式开始采摘,大规模的采摘,但是这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四年前和三年前,这两年特别赚钱的无花果市场,彻底膨胀了起来,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跌。
无花果鲜果,极难保存,摘完三个小时内,就会迅速腐败。
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说是摘下来保存下来慢慢销售,必须当天摘当天卖当天销售当天吃。
所以,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价格就迅速下跌。
清河市和东阳市,乃至澄海市的一些周边农村的无花果市场迅速崩溃。政府也无能为力。
毕竟现在不是计划经济时代,而是市场经济时代。
无花果由四年前的八块钱一斤的收购价,大都市三十块钱一斤的买卖价格,变成了两块钱一斤的收购价,大都市十块钱一斤的买卖价格。
果农们,在赚了两年钱以后,发家致富的美梦,就此破灭了。
而黄堂呢,借着这个低成本的时代,打算赚一笔钱,怎么赚?做罐头!
可是,销路一般。并且这罐头厂是季节性的开工,春果和秋果在的时候开工,平时歇工,所以整体来说,黄堂的罐头厂,盈利很少。
山后村乃至周围的荒地,大概有几千亩地,都被黄堂租了下来,包了下来。
因为大家都不种地了,黄堂反过来却要种地,大家为什么不种地?很大原因,是黄堂的企业的成功,让大家看到了在黄堂公司赚钱的力度和希望。买面粉吃,也比种小麦划算。
于是,地都荒废了下来。
于是,黄堂反其道而行之,把地都租下来,几千亩地啊,然后雇人,也就是老村长他们,组成老头队,去种植无花果树。
当时,很多人以为黄堂是疯狂了,因为附近的清河市和东阳市以及澄海市的其他镇子,甚至黄石镇的其他村子,种无花果的人很多,无花果的价格已经由十块钱一斤的收购价,变成了两块钱一斤,这时候你黄堂还种六千亩地的无花果,你不是找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