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日清晨。
刘辩用过早饭,在李绩、陈庆之以及五十位白袍军的陪同下,前往未央宫。
纵使清早也有上万百姓围观,甚至一再跪拜,却没有拦住刘辩的去路,百姓们清楚刘辩去见皇帝陛下。
不消半个时辰,刘辩一行来到未央宫前的石阶下,刚巧遇到等候多时的蔡邕、伏完。
“见过大王。”蔡邕、伏完齐齐拱手作揖。
刘辩轻笑着,也对两人拱手作揖。
旋即,在伏完、蔡邕伸出手,做出请的动作,与刘辩登上石阶,前往未央宫面见刘协。
这次的刘辩没有带枪,而是将兵器交给陈庆之看管。
不消片刻,刘辩三人来到宫门外。
旋即,小黄门发出尖细的嗓音,言明:“弘农王到!!!”
顷刻间,大殿之内的文武官员,齐齐看向殿外门口。
同时,刘协下意识的瞳孔放大,吃惊道:“王兄到了,快请,快请王兄上殿!”
“传,弘农王上殿!!!”刘协身边的小黄门,向殿外喊道。
几在同时,殿外的小黄门向刘辩执礼,并发出尖细的嗓音:“大王,请吧!”
刘辩对此,仅是点了点头,继而简单整理了一下衣冠,步入大殿。
不消片刻,当刘辩走到大殿中央,正要下跪之时,殿上的刘协急忙起身,呼喊道:“王兄!!”
伴着声音落下,刘协不顾宦官的阻拦,走下台阶,迈着小短腿跑向刘辩。
同时,大殿内的文武官员,立时交头接耳,纷纷指责凯旋归来的刘辩,不懂礼数。
殊不知,获得“顺风耳”技能的刘辩,对于老陈之言,反倒充耳不闻,仅是面含笑意。
“王兄!!”
刘协距离刘辩不过一丈时,刘协突然摔倒,跪在了刘辩脚下。
顿时,百官皆惊。
0235、刘协跪,百官惊
“小婿刘辩,见过泰山大人!”
刘辩躬身作揖。
没错,来人正是蔡琰的父亲,刘辩的岳父蔡邕。
“下官听闻大王凯旋,怎奈看见大王被围堵,于是来此等候。”久候的蔡邕躬身作揖。
“泰山大人客气了,小婿虽然杀了董卓,可按理说,应该上门面见泰山大人才是。”刘辩说道。
虽然蔡讽愿意将女儿介绍给刘辩,刘辩对蔡琰也有意,可毕竟两人至今没有成亲。
刘辩倒好,一口一个小婿,一口一个泰山大人,真心没把自己当外人。
“大王客气了,是下官应该出来面见大王才是。”蔡邕笑道。
旋即,蔡邕又说:“大王,眼下为时已晚,否则小女必然会来面见大王,所以,还请大王见谅啊!”
蔡邕满是歉意的再度躬身作揖。
“泰山大人,请恕小婿直言——
在离开长安的日子里,小婿时时刻刻都在想念着小姐,若非时辰太晚,小婿恨不得第一时间出现在小姐的面前。
眼下天色已晚,待明日见过陛下,小婿必将登门,亲见泰山大人与小姐。”刘辩拱手,十分肯定地说。
蔡邕闻言,面露笑意,庆幸当初将蔡琰介绍给刘辩,也庆幸当初的决定是对的。
这不,刘辩不仅率军进入长安城,还亲率大军杀死董卓,将董氏一族灭绝。
虽然当初蔡邕入仕,是因为董卓的缘故,但是,眼下更加清楚得罪刘辩的下场。
老罗的《三国演义》中,董卓死后,蔡邕对其的态度使得自己丧命。
当时身为第一国士的蔡邕,为当时第一奸贼的董卓而哭,看上去很难理解。
殊不知,董卓废立皇帝,又自封为相国,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董卓为了“收人望”,便拉拢社会上的名流来为自己壮门面,因此,“擢用”蔡邕乃“醉翁之意不在酒”,可蔡邕却认为董相国慧眼识珠,更要感谢这份知遇之恩,才会在董卓死后哭丧。
正因如此,历史上的多数论者总是批评蔡邕有学无识。
“承蒙大王记挂,是小女的福气。既然如此,下官就先告辞了。”蔡邕说着,向刘辩拱手作揖。
“泰山大人请!”刘辩伸手,做出请的动作。